这个故事也很感人,叫闻雷泣墓,出自《晋书·孝友列传》。魏晋时候,有一个叫王伟元(名裒,字伟元)的人,博学多能,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结果被司马昭杀了。王伟元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含冤而死的,所以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身不向西坐,因为那时候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王伟元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只要一听到打雷就害怕,死后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的时候,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他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这个王伟元很有学问,他以教书为生,只要念到《诗经·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句,就泪流满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到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如此辛劳。
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的观念产生得非常早,甲骨文里就有孝字。古代的孝字是象形字,孝是一个老人家,手搭着孩子的头在走路,子在下面,老人手扶着孩子,靠着孩子在走路,这就是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长辈。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所以《礼记》里讲: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基本法则。儒家认为,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所以传统中国认为,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的一种最通行的阐说和定义。
《弟子规》讲完了小辈和尊长之间的这种关系,小辈应该守的礼节,小辈应该遵守的规矩以后,接下来讲的是,当孩子要走出家族、走出自己的小家门、出去面向社会的时候,或者走出小家庭进入大家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礼节?应该掌握什么规矩?请大家继续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