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的"临命"第四百二十一号"关于华北作战的陆海军协定"中,"部队的作战地域(除航空外)大概以保定独流镇一线以北",而且还指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说:"可以适当地使用催泪筒。"以中国一方的报纸为中心进行调查的斋藤道彦在《日本部队毒气作战日志初稿--以1937、1938年为中心》(中央大学人文研究所编《日中战争》,中央大学出版部,1993)中,指出"7月28日《申报》刊登的中央社27日电"传达了这样一个报道:27日正午,日本部队的一架飞机在卢沟桥投下两枚炸弹,一枚未爆炸的炸弹是毒气弹。
小津安二郎隶属于上海派遣军野战瓦斯第二中队(甲),通过纪学仁主编的《日本部队化学战》,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部队的编制和任务。
瓦斯中队中有多种构成形式。甲种瓦斯中队主要是播散毒气和进行消毒,中队共由二百一十一人构成,毒气播散车十二辆,消毒的前车和后车各十二辆,可以用毒气污染六公顷的地面,或对十公顷的地面进行消毒。这个中队也用于发射毒气筒和发烟筒。乙种瓦斯中队也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装备了消毒器的轻型清洗部队,一种是配备有驮马和清洗器、在山地进行消毒的分队。这些部队都可以进行毒剂或发烟的发射。日本部队派遣到中国战场上的,大多数情况下,是乙种瓦斯中队,配备有大量的毒剂筒,用于进行毒烟攻击。
此外,日本部队中还有化学坦克部队,主要用于对阵地进行进攻时发射毒剂。
小津于1938年4月1日给野田高梧的信中有这样的记述:"今天是4月1日,愚人节。/'凯旋命令来啦','瓦斯部队集合啦',/从早上起就到处飞传着谣言。"后方的一些人肯定对小津的任务有着隐隐约约的感觉。冈本芳雄在《山褶》中所描写的部队,从叙述方面来看,应是乙种部队。
日本部队真正使用毒气的时间是在1938年4月-6月,也就是以火野苇平的《麦子与部队》中为人所熟知的徐州会战开始的。根据《资料集》《资料集II》中所收录的各种资料,可以看出这种作战方针向使用毒气方面扩展的演变。
"大陆指"第一百一十号(4月11日)。以山西及其相邻的山地为使用地域,"可以使用用于赤筒轻迫击炮的赤弹"(华北方面军、驻蒙兵团)。
"大陆指"第一百二十号(5月2日)。"华中派遣军可以使用绿筒"。
在8月之后的进攻武汉战役时,指令更加扩大化。
"大陆指"第二百二十五号(8月6日)。"尔等现在可使用赤筒及赤弹"。不过,"在使用这些时,应尽可能地注意不要与烟混用以及在市区和第三国人居住地区使用,尽可能地注意隐匿使用瓦斯一事及不留痕迹等"(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
"大陆指"第二百八十五号(9月19日)。"第二十二军为作战起见,可以使用赤筒、赤弹及绿筒"(关于隐匿一事有同样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一军)。
"大陆指"第三百四十五号(12月2日)。"在华各部队可以使用特种烟(赤筒、赤弹、绿筒)"(同上)。
野战瓦斯第二中队大概就是在上面这个流程中活动的,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吧。小津在回到日本后的一次谈话中说道:"我所属的部队几乎参加了所有的上海战役、南京攻击战、汉口战役、武昌战役以及发生在华中的战役。"(《小津安二郎战场谈》,《大陆》,1939年9月号)
进攻武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击战。作为所谓驻扎军的一个士兵,在南京走访名胜古迹、与佐野周二见面的小津当然肯定也被动员参加了这次战役。在寄给野田高梧的8月13日的书信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话:"23日出发,(省略)有点参观汉口的心情。暂时又要中断音信了。"正如他写的,这之后他跟朋友的通信就中断了。
《资料集》中收录的资料"关于进攻武汉战役期间化学战实施报告"附表一"化学战相关部队的部署"中的第二军是由第二野战瓦斯部队--即本部、第一·第二中队(甲)、第六中队(乙)、第六·第七小队--组成的,它们都隶属于第二军。在"附表第一"中这样写道:这些所属部队"协助野战化学实验部的一部分工作",且"野战瓦斯中队(独立小队)改编为适于使用特种发烟筒装备的部队,在防护器材方面大致可以携带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