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方法在"山手宅邸系列"中形成一种模式化,昌二郎的名字在战后以昌二或省二的形式多次出现,节子也作为女儿的角色使用过许多次。这当中,"户田家的兄妹",即昌二郎与节子的关系,不是也反映到《麦秋》的亡兄省二和妹妹纪子原节子。--原注身上吗?节子这个角色的名字引导出现实中原节子这样一个战后小津电影中最重要的女主角演员,对此我深信不疑,尽管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宿命论者。
今后也许不会再提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在最后我想添上一句:《电影法》的效力正式结束是在1945年11月1日。
"大东亚共荣圈"概略记
1940年代作为日本变化最显著的十年,可与明治维新前后匹敌。这并不仅是说以1945年8月15日为划时代日期的前后变化。在前半期和后半期,其变化既细微又激烈--如今的一年恐怕还不如那时的一天。1937年的剧本《父亲在世时》在1941年拍摄成电影时,不得不做大量的修改,修改前后的变化同剧本《茶泡饭之味》和电影《户田家的兄妹》的区别是相对应的。在同一时期、同样再次公映的小津的有声电影当中,1945年11月再次公映的《父亲在世时》遭受到的删节最多。这种转变之中存在着1940年代的特殊性。小津1930年代的小市民电影看上去就像是被称为典型小津小市民的日本人于1940年代的遭遇的象征。
对这部电影,这里没有多少叙述的余地,只好将无法忽略的附带事项写下来。
《父亲在世时》是在情报局国民电影的名义下制作出来的电影。
内阁情报局是由以前的内阁情报部改组成的一个更强有力的指导统制机构,是1940年12月6日开始活动的国家机关。这之后的文化行政工作都是这个内阁情报局(以下简称情报局)执牛耳。"国民电影"的策划工作也是由这里提出的。这个工作是在"战时为了给国民生活提供愉悦和恩惠,同时为了鼓舞国民的士气,促进树立为日本民族的发展作贡献的国民电影,进而为了有助于施行国策时的启蒙宣传"的名义下进行的,1941年5月之后,它委托七家故事片制作公司(松竹、日活、东宝、新兴、大都、东京发声和兴亚)进行创作。但是,当时在松竹并没有与此目的对应的策划,也没有宽裕的时间重新制订计划,于是,小津把在《户田家的兄妹》之后打算制作的《父亲在世时》作为适应此目的的一部影片。导演的名声足够大,作品的质量也不用担心。
只是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按照小津的工作进度,以下一年的1942年3月末为期限,究竟能否来得及?果不其然,11月开始的拍摄工作,到3月上旬完成了十分之七的进度。不过,最后冲刺阶段赶上了期限。
4月,情报局委托国民电影获奖作品定了下来,它们是:
情报局总裁奖:无当选作品。
情报局奖:《父亲在世时》(松竹)、《将军和参谋和士兵》(日活)。
优秀作品:《元禄忠臣藏》(兴亚)、《大村益次郎》(新兴)。
此外,东京发声和大都弃权了。
《父亲在世时》于1942年4月1日首映,这时日本国内电影放映体制面目一新。当时大约有两千三百个电影院,由各个电影公司直接经营或签订合同放映各自影片的全国的电影院被整合为两个系统(红系和白系),每隔一周交换放映一次,情报局自上一年以来一直推行的电影统制(一般称为电影新体制或电影临战体制)暂时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
1941年8月16日,情报局邀请大日本电影协会的干部(植村泰二、大桥武雄、城户四郎),表示计划重新架构电影界。由于7月28日发起的对美国资产的冻结,空白拍摄胶卷不足的情况更加严重(与炸弹、火药和原材料一样),分配给民间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电影制作被迫缩减,以此为契机,断然进行了电影界的整合统一工作,于是一扫顽固存在的旧有的以营利为主导的"自由主义"倾向,作为贯彻执行国家目的的措施,重新架构计划被提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