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志发行的日期推算,这应该是5月中旬左右的谈话。在战时国家总动员体制持续的状态下,而且是在又一次与西方先进大国交战的日本,作为一名电影制作者,为了生存下去,小津是否做好了在自己的电影目录中不得不添加上一部战争电影的思想准备了呢?当然,即便这个策划得以实现,是否能够成为佐野所说的那样的故事还值得怀疑。这距离"支那事变"初期的电影《燃烧的天空》--由曾是松竹蒲田现代主义最兴盛时期的同事北村小松原创,由曾在好莱坞进行过技巧训练的阿部"杰克"丰导演--仅过去两年。然而,时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这是多么广为电影迷们熟知的名作,像这样一部令人对敌对国美国产生乡愁的电影,是不会轻而易举地通过比《茶泡饭之味》时更加严格的对脚本的事前审查的。此外,在官僚们--他们毫无道德地夸大、利用主导"圣战"的领导层的观念性的意识形态神话--的强权和源于日常生活的小津现实主义的洞察力之间,形成妥协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种假设。现实是这个题材只是一个计划,在他前面还准备了一个实现起来可行性(似乎)更高的方案。
《昭和十八年电影年鉴》(日本电影杂志协会发行)的电影界日志1942年6月5日的条目中这样记录道:"在陆军报道部策划的'大东亚电影'中,决定由小津安二郎担任《缅甸战役》的导演。"从"大东亚战争"开战后大约半年,就把战争刚开始的精彩战果拍成故事片,不仅在国内,而且还应该为了让日本军占领下的"共荣圈"的人们也都知道,大本营陆军报道部策划并委托三个故事片制作公司拍摄影片,东宝担任拍摄比岛(菲律宾)进攻战的任务(阿部丰导演),大映担任拍摄新加坡进攻战的任务(岛耕二导演),松竹担任拍摄缅甸战役的任务,由小津出任导演。
军部当局直接接触故事片的策划,这是第一次。《映画旬报》6月11日号的"时事录音"栏目的解说中提到:"归根结底,这是对这样的情况有了一个了解的结果,即新闻、文化电影在普及化和渗透力方面,它们并非故事片的敌人。"说起其目的,是在于"充分普及大东亚战争的意义",具体来说,是"想要把前线将士的辛苦、土著居民的行动、复兴建设的情况以及对战斗的介绍说明等加以戏剧化"。
各个公司所选择的导演都是处于第一线的人们。阿部和小津是大师级的人物,阿部拍摄过《燃烧的天空》这部成功之作,小津有过实战经验。两人都长时间地担任过摄影,从公司来说,对他们特殊对待,是不会影响拍摄其他电影的。岛耕二的情况好像是没有其他的合适人选了。
小津安二郎有干劲。剧本现在还保存着。对小津来说,创作剧本意味着干下去。
然而,时势就是时势。订货方是订货方,题材是题材。把它拍成电影的不是别人,是小津安二郎。有时他是个不妥协的男子汉。对前途乐观是不允许的。于是,在一些不测之事发生之前,我们来窥探一下分配给他的题材"缅甸战役"。
缅甸战役是从昭和十七年一月开始,到昭和二十年八月十日为止,三年七个月期间,在包括整个缅甸和印度的曼尼普尔邦以及泰国北部的广大区域--大约相当于日本国土的两倍--展开的战争。
这描述了直至战败的全过程,因此,在被策划为电影时,经过1942年3月8日占领仰光,直到5月1日占领曼德勒为止(5月18日战争结束),被称作缅甸戡乱战役。敌人的主力是把这个地方当做殖民地的英国军队,与同一时期被迫进行苦战的菲律宾科雷吉多尔进攻战相比,战争的进行对日军来说很顺利。这个地区之所以被称为"悲剧的战场"保存在战争史中,是由于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
接着引用下去。
这个战区的平原,在干旱季节炎热得如火烧一般,山区在雨季又变成了瘟疫瘴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