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人,出身望族。西晋末,建议司马睿南迁偏安。司马睿称帝后,出任丞相。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一说。王导历仕元、明、成三帝,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稳定了东晋初年在南方的统治。
王导也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我将王导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一番。诸葛亮带了锦囊和中原、荆襄的人才入四川,尽量想办法和当地的大族、豪强和好,稳住局面。等到军队不够用了,他才进入南中。孟获也算是南中的大族,不管是土族也罢,或是早期过去的汉人也罢,都已成为地方势力,他们后来也都在蜀汉朝廷占有一席之地。
孟获其实不认得什么汉字,但因为他们是南方大族的领袖,可以做到御史中丞的位置,相当于副宰相,这是诸葛亮的策略。但是诸葛亮采取内儒外法,他有一套法家的手段,犯了法的人一定要惩罚,因此蜀汉治理得相当好。据说他在世的时候,已经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不过因为诸葛亮赏罚分明,所以他跟当地贵族的关系不会真正的水乳交融。这从他在《前出师表》中嘱咐刘阿斗,文中没有提到一个是出身当地的人即可看出。但诸葛亮怎么也没想到,等他带来的人死光了,那朝廷不就没有可用之人?他最后提拔的姜维是羌人,是他攻打凉州时收编过来的人。换句话说,蜀汉内部族群的矛盾一直存在而没有解决。王导到了江南,当时极不安定。江南已经有许多名门望族,南京附近到苏州一带的田全占光了,所以新来的这些大族不得不到浙江绍兴、宁波这些多山之地。面对这种局面,东南方大族的力量是相当大的。三定江东,指的就是曾经有三次武装冲突。但王导是怎样定下这个局面呢?他充分迁就,先不管法律,只管人情,迁就大族,完全用妥协的办法来调和。
后来从湖北、江西顺流东下的,已不是山东、河南大族,而是更偏一点的地方。这些人你真的给他地盘,他也变大族,可是却没有地盘给他了。所以大族只有在江东,也就是今天浙江、安徽、江苏一带。
东晋的军队最重要的共分成两支:一支在荆州,一支在扬州。荆州的军队是防长江上游,扬州的军队是真正保卫首都南京的。但为什么保卫首都的军队远远摆在北边?是因为他怕那些大族起疑心。摆在北边当作防敌人,也就跟大族无相干了。他的战略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真正治理的公平,这就是东晋这个逃亡政权能站稳脚跟的原因。
当然还有婚姻,北方来的大族和南方原有的大族彼此通婚,这样使得东晋的政治得以稳固安定。为了政治,他牺牲了亲戚朋友,来求得大局的安定,居然换来两百多年之久的安定,这也是始料未及,没有人想到会这么久。事实上,这样和稀泥的方法也和下来了,王家还变成王谢世家。
拿王导跟诸葛亮的策略、治术来相比的话,成功失败是很难下断语的。诸葛亮赢得我们的敬佩,因为他信守诺言,他答应刘备要撑着天下,就一直撑着,撑到他自己五十四岁去世。每天只吃一碗饭,非常辛苦,他个人信守的承诺是做到了,但是陕西、四川的老百姓多吃了二十年的苦;王导做的事情不公不道,却可以让人民安定两百多年。这中间的长短何在,还真让人难以置评。
我个人不喜欢王导的和稀泥,但是以当时来讲,江南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他给老百姓安定生活这点是真的不容易。我常在想,历史人物的评价究竟要以道德为准,还是应该以他执政之下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为准?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世说新语?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