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辽为什么能说服关羽降曹(3)

巧辩不如攻心 作者:陈禹安


张辽列出的这三条罪状,有效切断了关羽对死和“忠义”之间的认知惯性链接。本来,在关羽的思维定势中,只有为“忠义”而战,宁死不降才是符合忠义的。但张辽的说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诠释。如果关羽徒逞匹夫之勇,轻易赴死,反倒是不符合“忠义”的做法了。

这是解决关羽内心认知不协调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张辽的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关羽也不可能一下子转过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来,所以,关羽开始沉吟不决,内心有所动摇。张辽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彻底打消关羽的顾虑,让他坦然接受投降的安排。

张辽说:“现在四面八方都是曹丞相的兵马。你如果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但如果你投降了,反而有多种好处。”

关羽当然要问:“有什么好处?”

张辽再次提出了三大好处:

第一,你可以在曹营暂时安身,随时打听刘备的消息。一旦有了准信,就可以前去投奔。

第二,你可以保全桃园三结义时许下的诺言,三兄弟同生共死。

第三,你保全了有用之身,将来就可以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张辽提出的这三大好处,正好和前面的三大罪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降而死,是三大罪状。投降而生,反而是三大好处。张辽希望用这三大好处与三大罪状的强烈反差来稀释化解关羽内心对投降的抵触。

可关羽内心认知不协调极为激烈,不是那么容易就消融的。投降带给关羽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他深知,自己一旦投降,就算天下人的非议可以不管不顾,但在刘备和张飞面上,也是很难交代的。这一点可以从事后刘备和张飞得知关羽投降后的反应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关羽斩了颜良、文丑后得知关羽降曹的确切消息,就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上指责关羽说:“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刘备故意说反话,愿意献头给关羽,以成全他的功名富贵,实质上是对关羽投降行为最严厉的谴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