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老屋里走出的兄弟,个性迥然不同

革命与爱:毛泽东毛泽民兄弟关系 作者:耘山


过去,人们了解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大都来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一书。这部书是斯诺根据1936年在陕北保安采访毛泽东时的谈话手记整理、撰写的。书中有关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我的父亲是一个贫农,当他年轻的时候,因负债累累,便去投军,他当了一年多的兵。后来他回到我生长的村上,由于拼命地节省,他靠着做小生意和其他事业赚了一点钱,设法赎回了自己的田地。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成了中农。在这些田中,每年可以收获六十担谷。全家五口每年一共消费三十五担—这就是说,每人约七担—这样,每年可以多余二十五担。靠了这个剩余,父亲积累了一点资本,不久又买了七亩田,使我家达到“富”农的状态。

然而,毛泽东的家庭是何时走向富裕的?怎样走向富裕?又是靠谁走向富裕的?其中具体的情形,毛泽东自述并未涉及,相关的研究也难以展开。当存放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中的毛泽民的《个人简历》,以及毛泽民为毛泽东代填的《个人履历表》被作者找到后,这些问题便有了清晰的答案。

在毛泽东的这份《个人履历表》“父亲”一栏中,毛泽民清晰地填写着:

毛顺生,生于1866年(本书作者注:应为1870年)的湖南省,湘潭县西二区韶山南岸村。卅岁以前,专为耕种,卅岁后,耕种兼农村贩卖商业。按中国苏维埃阶级分析,最后三年是富农。原有祖田十五亩,半栋房屋,两块柴山,但负债很多,经勤苦努力,于1915年买叔父田七亩,但仍负债,1915—18年商业顺利,得走上富裕的中农,1928年被(国民党)没收。1919年去世。

在毛泽民本人的《个人简历》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父亲务农兼经乡村贩卖商,是一个善于用改良方法的剥削者,因此,使家庭由贫农、中农到富农,但达到富农地位仅二三年,父母同年去世,家庭因之解散。

从以上材料中不难看出:毛家祖上是贫农;在1900年以前,即毛顺生30岁以前,完全是靠种田来养家糊口;在此之后,他除了种田外,还兼做贩卖粮食之类的买卖,家庭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负债;只是在1915—1918年,由于商业顺利,毛家才走上富裕之路,生活变得殷实起来。

应该说,毛顺生是个聪明、勤劳,带有“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新式农民。他的“发迹”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

1887年,17岁的毛顺生开始当家理事。他在接过祖上分得的田产和屋产时,也接过了家庭债务和生活重担。为了躲债,他不得不狠下心来,外出参加湘军。

一年多的军旅生涯,毛顺生虽然未能混上一官半职,却因闯荡世界,开阔了眼界。随着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维新运动在湖南蓬勃兴起,湖南成为全国最富生气的省份之一。地处三湘四水的小小的韶山冲从此不再闭塞。在数百里之外的长江边,已经响起隆隆的机器声。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修铁路、开矿山、造枪炮。萌生于清康雍时期的官银钱号,这时又在各地重获生机。湖南省城长沙设立了总官号,下面设有分号和子局。民间乡里也散布着钱庄和票号。

与勤劳厚道的祖辈不同的是,毛顺生念过几年私塾,善于经营家务。他将自己家剩余的稻谷和买进的稻谷碾成米,挑到20里以外的银田寺或百里以外的湘潭的米市去卖,赚取地域差价。起初,毛顺生贩运谷米是小批量的,后来得到妻子文七妹娘家的贷款帮助,便成批地购进稻谷,加工销售。此外,他还做起贩卖猪和耕牛的生意。

随着手中的资金逐渐增多,毛顺生开始寻找新的赚钱方法。他先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入了股,又与“祥顺和”、“彭厚锡堂”等店铺建立了商务往来。为了流通方便,他自己还印制了取号为“毛义顺堂”的纸票做周转,同时也使用湘乡大平坳一家大商号“济春堂”的纸票。

毛顺生的大儿子毛泽东降生于1893年12月26日。1896年4月3日,二儿子毛泽民也来到人世。孩子们开始懂事时,正是毛顺生从耕作转向贩商的过程。在他看来,只有劳动才能致富,绝不允许家里有任何人吃闲饭。他雇了一个长工,还让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都到田里干活儿。毛泽民四五岁时,就干些割猪草之类的轻活儿,再大一点,就开始放牛了。

湘军贯彻“书生带山农”的方针,在湘军当兵时,毛顺生饱尝过“劳力者治于人”的苦楚。后来,在一次柴山诉讼案中,他明明有理,却因对方引经据典、能言善辩,生生让他输了官司。他下决心让儿子们都读些书,认为只有识文断字,能写会算,才好光大家业。毛泽民8岁那年,便和毛泽东一道在村里的南岸私塾读书了。

当孩子们刚刚学会几个字,毛顺生就让他们给家里记账,学习打算盘。他像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孩子们闲着。他的脾气很暴躁,经常打孩子。他又是个很吝啬的人,给孩子们吃最粗劣的饭食,不给鸡蛋,也不给肉吃,甚至不给一文零花钱。这些看来不近人情的做法,无形中却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好品格。

毛泽民从8岁到14岁期间,断断续续地读过4年私塾。1905年9月25日,毛泽民的小弟毛泽覃出生了。为了帮助母亲照顾弟弟,9岁的毛泽民辍学了。直到弟弟3岁后,他才重新回到南岸私塾读书。

1910年,毛泽东要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进入东山学堂,是毛泽东走出乡关,走向社会的起点。14岁的毛泽民则挑起了种田持家的重担。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成了家里的壮劳力。平日里,他起早贪黑,与父亲一道下地种田,还经常挑着100多斤的担子走好几十里路去送米。他不仅农活儿做得好,喂牛、养鱼、碾米、砍柴、打桐油,都是行家里手。

1913年,毛泽民与湘乡县团田区刘家湾的女子王淑兰完婚。17岁的他,便从父亲手中接过种田理家的重担。父亲外出经商,种田持家就全靠这对小夫妻。父亲自私刻薄。毛泽民宽怀大度。每当农忙时上屋场要请月工,只要毛泽民一招呼,谁都愿意来帮工。一是他给帮工吃得好,不仅有肉,还能吃到他家鱼塘里的新鲜鱼;二是他会当天付工钱,从来不拖欠。毛泽民还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精打细算的生财之道。他除了自己养猪、养牛外,还买来小猪、小牛让别人喂养。别人可以用畜粪肥田。等猪、牛养大以后,再由毛泽民拿去卖,付给别人“毛义顺堂”的纸票。别人拿着他家的纸票,可以在附近的商号换些粮油、食盐或日用品。毛泽民长年在家里种田,照料父母,供哥哥和弟弟在省城读书,从来没有半点儿怨言。

眼见泽民从少年起就像成年人一样辛苦劳作,母亲文七妹心里很舍不得。有一次,她与邻居家奶奶聊家常时,就心疼地说:“润之、润菊都不在家,润莲一个人,要种田,要喂鱼,要砍柴,里里外外的活儿都是他一个人干,他从小受了不少累,吃了不少苦啊!可他父亲在外面做买卖,就不了解这些事情。”可以说,毛家能致富,离不开毛泽民这对小夫妻的吃苦劳作,家境的好转,也开始于毛泽民娶亲的1913年。

1915—1918年,由于商业顺利,毛顺生不仅赎回了祖上典出去的全部田产,又买进叔父家7亩水田,家里的田产增加到22亩。他手中的资本也逐渐滚到两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令人羡慕的小财东了。当年分家时,上屋场只有5间半茅草房。手中有了富裕钱,毛顺生便想到改善家庭的居住条件。他将老屋的茅草屋顶换上小青瓦,又先后为儿子们建造了居室,还扩出了农具室、碓屋、牛栏、柴房等,一共13间半房屋。

毛泽东和毛泽民虽然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却性格迥异。两个人从小就有不同的发展趋向。毛泽东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善于考虑宏观的问题。他引领湖南青年加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洪流,指点江山、欲主沉浮,正像他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发出的气吞山河的誓言:“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而毛泽民特别细心,善于管理一些具体事务,对种田、运米、做生意、运作股票等很擅长,后来发展到对财政金融和经济建设工作“情性相近,而有兴趣”。

1921年正月初八那个晚上,对于南岸村上屋场毛家兄弟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晚饭后,全家人围着火塘,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毛泽东先给大家讲起这一年外面发生的事情,说着说着,就把话题转到家里。他说:“这几年,我不在家,泽覃也在长沙读书,家里的事只有你们两口子支撑着。泽民这几年照顾父母亲尽了力,又忙着作田,吃了不少苦……”

自从母亲去世,家里发生了多少事情。毛泽民有许多心里话要讲。既然大哥主动谈起家事,他便一五一十地报起账来。他掰着指头细数着:“民国六年,家里修房子,母亲开始生病;民国七年,败兵几次来这里出谷要钱,强盗还来抢过一次;民国八年娘死安葬,年底安葬父亲;还要给泽覃订婚……这样一来,家底也就快搞光了。”

毛泽东十分了解泽民的为人。他忠厚老实,做事认真,人也精明,不足的就是读书不多,见世面太少,革命道理懂得有限。坐在通红的塘火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开导说:“你讲的都是实情,但这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情,天下大多数人都有灾难,今后还会有。这叫做国乱民不安,国破家要亡啊!”

接着,毛泽东启发毛泽民:“现在,爹娘都死了,屋里只剩下你们两公婆。这些田你们做不了,还要请人帮忙,加上兵荒马乱的,怎么过得下去呀?我的意思是,这个田,我们不做了,这个家,我们也不要了,把屋里收拾一下,我们都走!”

听到这儿,毛泽民坐不住了,急火火地问道:“我不种田,哪个有饭吃?”

毛泽东继续说:“润莲小时候在屋里搞劳动,没有读好多书,现在离开这个家,跟我出去学习一下,边做些事情,将来再正式参加一些有利我们国家、民族和大多数人的工作。四嫂(即王淑兰)和菊妹子(即毛泽建)也都一起走。”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韶山农民,一个是心怀天下苍生、矢志救国救民不惜抛家舍业的共产主义者,在1921年这个寒冷的冬夜,兄弟二人的心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尽管大哥讲的话句句在理,但要让毛泽民抛家舍业,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家园,谈何容易!更何况,上屋场已在毛泽民的手上渐渐兴旺,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

毛泽东非常喜欢这个吃苦耐劳的大弟弟,对他的劝说也更加耐心:“润莲啊,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只顾自己有饭吃,要使全国人民都有饭吃!怎么才能办得到呢?就是走出去干革命!这叫‘舍小家,为大家’,那么,我们只得离开这个家了!”

在毛泽东的耐心启发和开导下,“舍家为国”这个理儿,毛泽民是想通了。但要完全抛弃这个家,毛泽民心中确实难以割舍。或许,在治家理财方面,毛泽民比毛泽东想得更细致、更长远。在处理家产时,毛泽民还是适当地做了一些保留。日后,他将这些家产全部用于了党的事业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