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扫净心尘,远离烦躁(14)

听南怀瑾讲经 作者:陈南


世俗之人对于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所以当有尊宠利益降临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去,哪怕因趋炎附势丢掉自己的尊严也在所不惜。因为有宠与辱的利害关系,所以人们就会对上级表现为溜须拍马、吹捧颂扬。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可取的。当人们为了这些利益而宠辱若惊的时候,就已经失掉了平常心,也就看不清事物运行的方向了,当然也就不能够规避祸患了。所以真的不必因为顾忌世俗的眼光而把自己安排进一场场争名逐利的闹剧里去,相比之下保持心的清静才是更重要的。

清除妄念,逍遥一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坛经》

【译文】:人的觉悟本性并不像一棵菩提树,先天纯洁清净的心也并不如同镜子,原本就是一种没有形体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在哪里沾染上尘埃呢!

南怀瑾先生说,六祖慧能禅师的这首诗偈是在听了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之偈有感而发的。他认为,慧能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基主旨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著。在慧能看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也即人心性自然,本来清净,故可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的头脑犹如一个大容器,装进什么样的信息就储存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得到的都是暴力、色情、拜金主义以及现实社会中的利益争斗,那么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在人们的大脑中产生各种妄念。例如,人们早晨睁眼,脑筋里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历年的陈年往事,就会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这些妄念不会自生自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形成固定的观念,从而长久地占据人们的大脑。

佛陀带领众弟子云游四方十年后,回到了山上寺院前的一块草地上。佛陀说:“十年云游,你们一定增长了许多见识。现在师傅给你们上最后一课。你们看,旷野里有什么?”

 众弟子一听,都笑了。齐声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