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节:素书(6)

素书 作者:(汉)黄石公


《素书》里讲:“吉莫吉于知足。”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深悟其中道理,坚辞不受,以受封留县为知足,从而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结局。就像书中说的一样,“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明哲保身,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智慧,就辅佐刘邦推翻了秦朝、打败了楚霸王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假如有人能够彻底领会书中的深意,并且灵活地加以应用,那将是怎样宏伟的景象!

自汉以来,章句文辞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自从汉代以来,关于诗词歌赋之类的学问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真正掌握天人之道的,却是寥寥无几。三国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虽然都被世人称作名震一时的贤相,然而对于道为何物,他们连与之相仿的皮毛都知之甚少,更何况运用它造福苍生?这就是《素书》不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的缘故。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所谓“道”,在于游离有无;而“神”则是一种“非有非无”的思想与气质;如果在拥有的同时不表现出来,可以称为“圣”;在精神无所拘束的境界中又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如果不是这四类人,即使得到《素书》并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实际中得到真正应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