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家后院 作者:李伶伶


对于读者来说,开卷获益似乎是容易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看不见还可以换《水浒》,换《三国演义》。相比之下,难的倒是作者,如何使作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新东西,使他人受益,受启发,而不只是为了摆弄出一个一己窃喜的玩意儿。

《周家后院》这部书稿的有益之处,我的一孔之见,在于它间接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或者说,它可以引起读者对鲁迅的一些思考。

比如我们对鲁迅究竟了解多少。由解放以来主流社会对鲁迅的极度推崇,使得专门与不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难以计数,导致鲁迅评述山积波委;新时期以来鲁迅成了话题人物,被专门与不专门研究的人予以不断地多方解读。结果之一是几乎使我们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以为鲁迅是我们熟悉的人,以为自己熟悉鲁迅。《周家后院》告诉我们,不见得。由《周家后院》,或可发现一个陌生的鲁迅。

再比如鲁迅与发妻朱安的关系。鲁迅对朱安没有爱情,在他有了爱的对象后,他对新人,同时也是对自己说:“我可以爱”。许多人对鲁迅这样做对不对毫不怀疑-冲出封建婚姻樊笼有什么错!对他这样做好不好更是没想过-没想过朱安的命运。在那个农村女人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代,一旦被丈夫抛弃将意味着什么?她的人生就完了,哪怕有吃有穿有房住,她还是完了。《周家后院》也许会使人们忍不住要问:为改正一个旧错误去犯一个新错误,是唯一的选择吗?是最好的选择吗?

作者由她法律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训练,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用法律的眼光去打量笔下的人物和事件,这样的视角在一般历史文学作品中不很常见,既给人以新颖之感,又往往使复杂纷繁的问题得以简捷明了的解决。比如她以前对梅兰芳与孟小冬婚姻关系的评析,现在对周建人离婚判决书的解读,都使人有一种以简破繁的痛快。

随着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发展,单一思维模式与衡量标准的打破,读者对作品宽容度的增加等等,都使得“格调”在作品评价的各项指标的队伍中所排位置,渐渐靠后。这种状况的出现,又误导了习惯以排序与位置判断人事的人们,以为后移或下降的,是“格调”的重要程度,而不只是被关注的程度。尽管决定一个作品格调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的趣味,但客观上,就历史文学作品来说,某些题材诸如家庭、婚姻、社交等,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内容,很容易使作者松懈了对品位的坚持,也容易被笔下人物的趣味所牵引。而《周家后院》在这方面,显然把握得比较好。

一千年前,北宋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爱读巨著《太平御览》,一日不落。臣子觉得皇上每天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读这么一大本书,太辛苦,劝他少读点,也不一定要天天读。赵光义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读《周家后院》,或也不至于神劳精费,因为作者用了一种风趣的笔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