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钱没少花,力气没少出,但到头来,都是给别人做了嫁衣的阶段。就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们在第一套或头几套房子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往往在几年以后,随着我们生活质量和眼界的提高,这些当年的高档产品都会变得不再适用了,从而也造成了浪费。如果我们能早一步预见到以后的发展,便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也省下不少不必要浪费的精力和开支了。
趁着斗志昂扬,我就一骑绝尘地沿着这条拼争的大道飞奔而去。装修材料要买最好的;施工质量一定要精益求精,但价钱还要够平;家具,当然得是名牌;电视,一定得是背投(当年还不是特别流行现在的液晶或者等离子电视),没有现货不行,我付了钱,今天晚上我就得看;音响也得要好的,虽然真正高档的咱买不起,那也要跑到大钟电器城买套店里的当期促销名牌。
在经过一大番血拼后,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家终于成型了。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我”产品:我自己设计的风格、自己挑选的家具和坚持了自己标准的家!
我在装修之前看了很多装修杂志,凭着小时候国画培训班里的多年经验,我深信我一定是有设计天赋的。比如我最喜欢那种卫浴的广告了:偌大的空间里,就站着我一个人,上半身半光下半身裹着毛巾,周围除了白色或灰色的四面墙和淋浴龙头以外,连个毛巾浴液什么的都没有,一切极简。杂志里这么设计的,一定就是好的—对此,我深信不疑。于是,我一早就确定了要走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路线,把我一百平米的家装成极简风格的样板间!
当工程全部完工之后,我家也真生生变成了杂志里的样板间—只不过是个山寨版的。房子里是全白色的石头地面,客厅、卧室、厨房、厕所全都一样。全白色的墙壁和白色的房顶。屋子里的装饰也是白色的,而且装饰品也很少。比如,偌大的客厅里我只配了全白色的窗帘、全白色的日式矮直角布沙发和一台落地背投电视,此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连茶几我都没有配,更别说餐桌和椅子了,因为杂志里就是这样的……书房和卧室也是同样的风格。书房里有白色的百叶窗和白色的书桌,卧室里也就只有一张白色的床和一个白色的衣柜。当然还有挂在各屋墙上的白色空调。
为什么说我的房子是山寨版的呢?因为我完全没有领会到less is more的精髓:第一,我的施工工艺和材料都是很一般的。但想玩儿这种极简风格,一定要超好的材料配上超好的施工工艺。我聘请的山寨装修队和我买的那些山寨名牌装修材料,离杂志上的世界一流家居有很大的差距。第二,极简的风格一定要配合高科技的功能,这样才能不牺牲必要的功能性。按我的理解,这就是说当我想吃饭的时候,我按一个按钮,桌子和椅子能自动从地板下面升上来,再按一个按钮,饭菜自动从桌子上再升出来……这样才不至于看着不错,但用起来有缺斤少两的感觉。但在我这个屋子里,看着没有的东西,其实是真的没有。
特别是说到餐桌和吃饭时,你们肯定不知道我有多少次是手里捧着饭碗蹲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用西北老乡的姿势吃完饭的呀。因为第一,我没有桌子、茶几之类的家具;第二,那石头地面踩上去太凉了。
在这样的屋子里住了一年以后,我终于做出了一个特真实的判断:这真不是人待的地方。感觉好像光吃白饭配白开水一样,什么滋味都没有。而且每天晚上,尤其是冬天,我起床去洗手间,走在冰冷的石地面上我就后悔,怎么没有在卧室里铺个木地板呢?每次有朋友和父母来我家,他们从来都是站在沙发边上的,因为他们都很客气地觉得,我那个纯白色的沙发一旦坐脏了就很难再恢复成原色了。
想到这儿之后,我便渐渐搭配了些别的东西,让这个完全没有人情味的房子稍微温暖了一些。比如,我买了一个深色的小茶几摆在客厅,又弄了个圆形玻璃餐桌、一些餐椅。我买了些绿色的植物及一块带颜色的人造纤维地毯铺在卧室。我还铺了带颜色的毯子在那纯白色的沙发上,一来丰富一下色彩,二来再也不怕没人愿意坐在这里了。进行了这些补救以后,我的房间才变得有了些生气。
后来,我这些精心设计和挑选的“高级家具”和“高级电器”,在我卖掉这个房子的时候,一并都送给了那位幸运的买家。我两手空空地住进来,也两手空空地出了门。其实我本可以带走电器和家具的,那为什么不带走呢?因为,我搬走的时候,不但我的这些设计和想法早已过时了不说,而且买的家具也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了。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谓的名牌产品也早随着流逝的时间“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