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问问自己,机遇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

80后的迷思与出路 作者:吕静霞


成就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一靠努力,二靠机遇。而80后常常说自己没有赶上好的时代,没有改变现状的机遇。

机遇的降临,也许令很多人不可思议,以致使很多人认为它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只要我们就每个人的一生做一番思考,就会发现,任何机遇的到来,都有其前因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机遇是从勤奋工作中得来的,它钟情于才能、勤奋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客观条件。相对来说,主观条件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便是主观条件。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只有任凭它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

一位科学家在高中毕业时考入了某名牌大学,当时很多中学同学都很羡慕他。没料到的是,毕业之时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一个班20多人中,不少同学分配到了国家部委或军事科研机构,而他却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分到了荒凉的大西北。在同学们眼中,他是分配得最差的。

到了大西北以后,他在一个工厂默默地当工人,即使是当普通的工人,他也是好好地干。几年过后,科学院要搞一个重大项目,因为当时西北地区相对稳定一点,所以就选择了他所在的城市。项目确定后,就要寻找人才,因为他那里老一辈的人才本就不多,“文化大革命”中又打倒了一批,就更是缺乏。由于他所学专业与项目接近,于是有关领导便找到了他。他干得很出色,因而崭露头角,成了当时很有成就的专家。

相反,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家部委或军事机构的同学,成绩却并不理想。因为他们所在的单位里人才济济,光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就有一大批,所以根本轮不到他们搞科研,而且那些地方规定得很死,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这样,他们即使想要发挥才能,相对而言也比较困难。

几十年过去后,当年那些令人羡慕的同学成绩一般,而他却有了了不起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还被评选为科学院院士,尽管大家吃惊不小,但还是对他羡慕不已,这位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很有感慨。因为自己从不放弃学习,从不怠慢工作,因此才没有错过机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国家要派留学生出国,为选拔留学人员,举行了一次全国英语统考,他又通过了考试,成为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到美国留学最早的一批人才。

看起来,这位科学家的机遇太好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就以那次全国英语统考的机会来说,对他的那些大学同学而言也都应该是好的机遇,然而只有他抓住了。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机遇,他这两次机遇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两大转折点。机遇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不能抓住,这就要看你的综合素质,看你有没有抓住的本领。

拿他所承担的项目来说,同时参加的也有二三十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干了半年之后,就发现只有他业务没有丢,而且文献看得快,综述也写得好,方案也提得很具体,因而才脱颖而出。再说那次留学前的英语统考,机会是很公平的,但是当时不少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工作,在那动乱的年代,他们想这英语还有什么用呢?还不如一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闲聊喝酒,或是空发牢骚,早把英语忘得一干二净了,而机遇到来之时,也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机遇从自己身旁溜走。

可见,不要说现实不给你机遇,而要多问问自己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当机遇降临的时候将其抓牢。只有做好准备,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地学习广博的知识,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你有真才实学,有着人家没有的本领,一旦有了机遇时,你就能抓住机遇,机遇确实只偏爱有准备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