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遇到的麻烦,就是年轻人心态浮躁。看着锅里的,想着碗里的;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票子总是不够花,崩溃崩溃!车子总是不够好,崩溃崩溃!房子总是不够大,崩溃崩溃!”一首流行的手机彩铃《我崩溃了》道出了部分都市新生代的80后的生存压力骤然增大,面对着左边的痛苦和右边的诱惑,却找不到奋斗的出路或目标不着边际,许多人心里充满疲惫、焦虑乃至崩溃。现实一点点地敲打着我们这代人的心,吞噬着我们对生活的激情,都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曾经的渴望和梦想破灭了,感觉每天的日子都很难熬,又找不到一个寄托和发泄口。更郁闷的就是放眼一望,这个地球上所谓成功人士太多了,连隔壁大妈那个打小不成器的儿子现在倒买倒卖挣得都比自己多。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在80后这种焦虑的背后,有物质生活方面困难加大、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机会减少的客观原因,也有期望值过高的原因。
期望每个人都有,而且任何人都有无数的期望。人生的全过程,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生活阶段又有不同的期望,正是无比多样、无比丰富期望的一个个实现,使人生有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80后生活的不快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实与自己所期望的相差很远,所期望的不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生活想得太简单、太理想化了,目标不着边际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当回到现实时就会摔得很惨。
如果期望值过高,幻想过上李嘉诚那样的生活,拥有比尔·盖茨那样的财富,那就是在异想天开了。成为李嘉诚或者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是靠命的。而我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要遵循概率的规律,如果把目标定在成为李嘉诚或比尔·盖茨式的人物,或者梦想天上掉馅饼的事,不但不会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保持激情,反而会让人坐卧不宁,计较自己的得失,急功近利,盲目地与人攀比,容易灰心沮丧。这时,浮躁犹如幽灵一样,腐蚀我们宁静的心灵,让我们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它还会挑逗我们坚强的意志,让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浅尝辄止;它会让我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贞操,宁愿放弃原来的理想和努力。
所以80后必须脚踏实地、认清现实,合理确定自己的期望值,舍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就个人发展而言,无论自己所受教育的程度如何,都需要最大化地了解社会、了解现实需求,才能真正地把握住机会,达到自己的期望。倘若被磨得没有棱角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在做梦,那时已经很晚了。
确定自己的期望值,不是和别人比较,不要看谁的志向更远大,谁更有追求就模仿谁,不要因为自己的理想没有周围的人高远而羞于启齿,我们必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要我们觉得那是有价值的,就会感到自己是充实的、快乐的。
确定期望值时,要充分考虑清楚,影响期望值实现的内外因素与环境可能变化的情况,再在此基础上将期望值分为几个等级,如最理想期望值、最低期望值,先确定期望值的区间,再从中注意分析:影响期望值实现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什么?最有利条件是什么?这个最有利条件可控度目前是怎样的?在实现过程中会不会发生变化?会有哪些变化?有了这些分析,在制定期望值时才会更符合实际,增强心理承受力。
比如在大学就业过程中,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份既轻松愉快、待遇条件又好、不怎么费劲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职业。殊不知,任何一个职业的选择,都受到社会需求、自身素质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在没有一定社会经验积累之前不要问自己“去微软还是去IBM”、“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当销售副总还是当厂长”,这些对你毫无意义。另外,人的职业期望又是发展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太空飞行器还未诞生之前,就不会产生当一名宇航员的职业欲望,即使有也难于实现。
为了快乐地生活,无论是对自己的期望还是对他人的期望,无论是对长辈的期望还是对晚辈的期望,无论是对自己所在单位的期望还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期望,都要力求合理,并且对每一种期望都要尽可能确定一个适当的期望值。
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绝不是主张消极地、不思进取地对待一切,只是想说,人生有些事可为可不为,目标的期望值一定要切合实际,有时甚至可以适度降低一点,也许只有这样,人才能从容地享受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才能在平和中发挥本身的潜能,从从容容间得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