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仪器都有使用说明书,可作为人类这样最精密无比的仪器,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研究过要按我们寿命的效用期来有效地使用?并使之价值达到最大化呢?
在英国一个小镇,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
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熟悉。有一日,这位华人妇女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它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呢?”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就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起我们这位远渡重洋的女同胞了。
佛学认为精神属“性”,物质属“相”。相有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各有其属性。性遍及一切,永恒不灭。性是内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缘,两者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由外在和内在两部分构成,人的身上也相应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们追求和占有物质,是因为可以获得享受和便利,但是,物质的匮乏,尽管会使得生存艰难,然而只要还有精神力量存在,人们就绝不会放弃生命。比如,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生存条件十分的恶劣,甚至超越人类所能忍受的生理极限,但因为有着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的支持,使得他们最终能够超越极限,战胜自然,且能以苦为乐。
黑格尔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物质与精神是一对矛盾,要获得精神,通常必须以牺牲物质为代价。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某一个人增加物质效应,则要减少精神效应;增加精神效应,就要减少物质效应。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外在事物,对自己内在却没有照顾。外在事物越多,心理压力就越大,精神越是潦倒。
诚然,没有人愿意过清贫的生活,但是物质的丰富并不能使得心灵饱满,也不能必然获得精神的高贵。显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地纠缠执著于外相。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但却同内心相连。
一个人,如果精神得到满足,那么他是喜悦、安详和快乐的。如孔子所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反之如果精神匮乏,哪怕拥有了很优越的物质条件,照旧很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患,甚至自杀,比如香港著名的影星歌星张国荣,他可谓是名利丰厚,让人羡慕,但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烦恼,则非这些名利所能填补的。
孔子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财富是人人羡慕的理想和目标。那么财富是什么?金钱?知识?是,但也不全是。华人财富巨子李嘉诚就这样诠释过:“内心的富有才是财富。”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与财富的这两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就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了李嘉诚的身上。
富与贵不是连在一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财富不同的看法,自己的标准。钱多不一定富有,钱少不一定贫穷。财富只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一个尺度,我们不应当穷其一生追求一个数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禀赋,合理使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让自我的各种价值都达标,为自己谋取最大幸福,为社会创造最大贡献。
马克思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理论:异化。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通俗地讲,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作用于人,限制人的发展,人最终成为其奴隶。
现代社会正是这样一个异化的社会,人们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反过来又束缚了个人的人生。个体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牺牲掉了作为人这一特殊存在的方方面面。
很多年前,苏芮用她略带沧桑的声音唱道:“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而世界也正在疯狂地改变着我们。我们不要穷得只剩下眼泪了,也不要穷得只剩下财富了,更不要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我们只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