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障把我们这些能力阻碍住,业障要是消除,我们能力就恢复。消除一分就恢复一分,消除两分就恢复两分。真的消除了,在佛法里叫修成证果了。”这对于我们俗人来说,即是实现了心想事成。
有一天,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人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这个人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什么是禅。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佛教认为业就是造作。佛经中说有三种业如影随形,身业、语业、意业。身业即是我们身体形骸之种种动作运行,身业无时不在造作,即使我们肢体不动,在睡眠中同样如此,因为我们的血液、呼吸、脉搏,神经等都没有止息;我们的每一个身体器官,也没有停止运作,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仍无休止的代谢循环。口业指我们的言语,也就是说,不只做了不该做的事会形成业障,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会成为业障。意业则是指我们的思维、念头,我们的思维,起心动念处,意之所及,无不是业,若起了不正当的念头,日久也必成业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善业。杀盗淫妄,是为恶业。非善非恶,是为无记业。种种业均刹那不停的在造,无一刻止息。善业可使人善果不断,最终成就事业,成就美好人生,而恶业终会结成恶果,如不及时消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我们的人生堕入深渊。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有些人经常感到抑郁、不安或烦躁,不是因为此刻正经受着什么事情的折磨,也不是有什么样的病痛,而是在反思过去的某件让他们感到心情不舒畅的事情,或者是在紧张将会发生的事情而引起的情绪不稳定,或许其中的某些事情都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或者是某些根本就不会发生的事情,他们却一直为这些事情而耿耿于怀。
人皆有灵性,这种灵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论生死轮回,皆追随不变。只是我们生的这个境界里,已随身带来太多的恐惧和做过太多不该做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业障。它们在人的潜意识中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又如尘埃空气形影不离,如计算机程序般,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的生活和命运。很多时候,我们就这样将自己编入这些程序中却不自知,在懵懂无知中被错误的程序指引着,用各种现实的“潜规则”对待自己和生活,内心的需要被忽略到最小,劳苦奔波中,生命的能量被一点点蚕食,直至全部失去。人的心念总是随波逐流于对生存状态和质量的关注与担忧中,处处受打扰,时时被冲击,当不能顺应心性而总要服从竞争法则时,人的烦恼就往复不断地产生了,人也随之开始在无知中挣扎,在烦恼中痛苦。
业障不除,就会阻碍人的思想、智慧、功德、福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做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场合出现一点问题或一些挫折,过去“犯了不该犯下的错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说了不该说的话”、“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动了不该动的念头,至今想到都可耻”……这些都是正常的,所幸的是,这些都“过去”了,活在当下的我们需要卸下这些历史包袱,也就是清除业障。有些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把以往的阴影带入类似的经历中,恐惧之心排斥之感久久萦绕,自然会心想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