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乱世华尔街 后记

乱世华尔街 作者:渔阳


产生写书的念头是在2006年。 那时我刚开始当交易员,每天都见识新鲜事,学习新东西,很多都是我以前非常想了解的关于华尔街的情况,所以我就想到要把各种有趣的经历见闻写成一本书,供对华尔街感兴趣的读者们参考。

不久后次贷危机开始,“前所未有”的事件不断上演,平静的市场变成了危险重重的战场。 一次次撤退、反攻,一次次经受考验,我不停的分析、思考、决断,逐渐发现自己对不少迷惑了很久的问题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写作范围便不再仅仅是关于华尔街的经历见闻,也加入了我对金融市场的分析解读。

我的目标是既要把个人经历和金融危机前后华尔街的林林总总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给读者,又要把复杂问题讲的简单,这对初次写作的我来说无疑是高难度的挑战。 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艰难的挤牙膏,有对关键点的反复推敲,写作过程相当不容易。 然而付出后也常常有收获顿悟的喜悦。 例如,对次贷这部分原来我是不知从何入手的,有一天看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海云先生关于结构化产品的一份讲义,里面使用了“连环计”的比喻,大受启发。将次贷聚合一处的CDO等等不就是《三国演义》里的连环计吗?房价下跌不就是“东风”吗? 之后的“火烧连船”岂非自然而然?于是“连环计”这节就一气呵成了。

在书中,我尽量从直观浅显的角度讲述金融,一方面是为了方便阅读,另一方面也因为我相信,让人眼花缭乱的华尔街大戏背后其实有几条贯穿的线索,诸如宏观流动性周期,杠杆与对冲的关系,华尔街的基本商业模式等等。说得玄一点,“技”和“术”是复杂的,而其中的“道”则应该是简单明了的。我当然不敢说自己已经得道,只是多年来在对华尔街的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不少感想和体会,都尽量呈现在这本书里面了。

数学界前辈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有“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两个阶段。从薄到厚代表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从厚到薄则代表对复杂现象背后本质的把握。 我自己对于华尔街的认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好奇,觉得华尔街既神秘刺激又高深莫测。 然后便孜孜不倦的收集各种信息,学习各种金融专业知识,有了很多积累,却感觉得到的是各式各样的认知碎片,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也许就是读书“从薄到厚”的过程。 近几年通过在第一线的实战磨练,以及对金融危机前后市场完整周期的观察总结,我开始觉得头脑中的认知碎片逐渐聚拢,对华尔街的宏观图景逐步有了直观认识,这也许就是读书“从厚到薄”的过程。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华尔街也能有“从厚到薄”的感觉。

在此需要说明,本书中关于金融危机的素材主要来自彭博社、《华尔街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部分背景材料参考了维基百科等网络资源,我自己的交易日记也是写作的重要依据。 由于本书不是学术论文,原始资料都来源于广为人知的各类媒体,再加上写作时间的限制,故对于事实和数字的出处未逐一注明。 至于书中谈到的我周围的人和事,都经过了加工处理,与实际有很大出入。 这么做是为了在不涉及个人具体情况,不暴露公司敏感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故事从微观上帮助读者了解华尔街。

这本书能完成并出版,还要感谢朋友们的热心帮助。杨宇翔先生在写作初期给了我宝贵的鼓励,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 陈目女士和杨建锋先生对书的内容结构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天窗出版社的孙海玉女士、何凌枫女士和各位工作人员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我在此对各位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我还要感谢家人的支持鼓励。父母带着老花镜仔细阅读的场景激励着我写完这本书。 太太作为第一读者,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对我助益良多。 儿子虽然没做出直接贡献,但他带来了很多乐趣,间接增进了我的工作效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作为读者的你。对书中的不完善之处,希望能不吝赐教。关于金融市场的各种问题,我也愿意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交流探讨。谢谢你能耐心地读完这本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