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忽视精确(3)

中国人气质 作者:(美)明恩溥


从A到B都说是1里,从B到A却都说是3里了。当地一位有知识的人解释说:运费是根据每里付多少钱计算的,很显然,上山的时候,苦力应该得到更高的报酬。现在,根据路的坡度调整工资的等级是很麻烦的。于是就采取了各方都便利的方法,把难走和陡峭的路说得长一些。这就是产生以上说法的原因,这些约定俗成的距离,所有的旅行者都要继续认可。‘但是,’我抗议道,‘按照这个原则,雨天也必须加长路程,夜里比白天也更长。’‘很对,’那人回答,‘是要多付一点儿。’这个制度对当地人是方便的,旅行者却会不断遇到麻烦。像这样估算距离的事还有:在平地上,规定的一里说成二里;不很陡峭的山路,一里说成五里;很陡峭的山路,一里就说成十五里了。云南一位当地人,是位善良的山里人,他惯于缩短平地上的距离。而在他们家乡,旅行者并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经过考虑后,都不自寻烦恼,除个别很险陡的路之外,他们都有充分把握将当地的五里路作一里。”

小阿奇玻尔德(Archibald Little)在《通过长江山峡》一书中说,有一段里程,顺流而下时说是九十里,逆流而上时却说成一百二十里了。他估算,三点六二里为常规的里,或者二百五十里为一纬度。与此相似的另一种知识的现象是,“全体等于各部分相加之和”这一公式,在中国是不成立的。特别是在河道航行中,有人告诉你到前面某地点要行四十,你就须仔细分析了,原来这里的“四十”是由两个“十八”组成的。惊得你哑口无言的算法还有:“四个九等十四十,对吗?”同样,“三个十八”等于“六十”,以此类推。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帝国的邮差,在法定时间内没有跑完规定的距离。他自我辩解道:这里的“六十里”是“扩大的”。因为这是正当的辩解,长官就命令重新测量距离,结果发现实际上是“八十三里”,从此以后就继续这样计算了。

分布在一座城市周围的几个村落,与城相距一至六里,但每个村子都叫“三里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段路有一里长,如果路边有房子,就说成是五里,小村里的人还一本正经地担保说,这就是街道的实际长度。

在这些情况下,当人们发现标准的建立完全是各行其是,就不会对发生的事情大惊小怪了。造秤的人,沿街叫卖,依照顾客的喜好刻点(称为“星”)。每个顾客至少有两种秤,一种有买,一种为卖。一杆现成的秤,除了旧秤之外,没有人买,因为刻星标准在不断变化,只能根据各个购买者的要求固定一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