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生命力
生命力作为形成中国人其它特性的一个背景,是如此重要,值得它本身的性质进行地研究。可以分四方面考虑:中国民族的再生能力,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长寿,和恢复能力。
旗行者从中国生活现象中得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人口过多。中国似乎到处是人。之所以给人以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它其实就是如此模样。日本也显得人多,但是不用很强的识别力,就可以察觉,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不能与中国相比的,在人口的相对和绝对密度方面,比起其它国家,中国更近似印度。不过,印度的民族和语言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中国民族,除了无关大局的个别现象之外,是大一统和没有变化的,在这个广阔帝国,足迹所至之所,都可以使人口过剩的最初印象得到证实。人口实际稀少的地方,也总能找到易于解释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令人恐怖的攻袭,接着是攻袭稍轻的回族起义,1877-1878年蔓延五省、几乎空前绝后的大饥馑,使中国人口大约减少了数百万。由于中国人极不愿意离开故土,投奔他乡,战争创伤不可能像在西方看到的那样很快康复。纵令如此,也不难发现,无论遭到怎样的蹂躏,破坏力总不及修复力强大,只需有几十年的和平与丰收,我们认为中国所有地方都会从本世纪一连串灾祸中恢复无气。恢复的前提条件,是人人可见的,不管他是否愿意正视,都不得不注意。这就是在中国各地,城市和乡村,最引人注目的是成群结队的孩子,就如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译者注: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英国最卓越的随笔作家,著有《伊利亚随笔》两卷等。在挟击过分骄傲的母亲时所说的,“像蜂群一样挤满所有的死巷”。中国社会一个永存的奇迹是:凭什么方法供应这样大群孩子的衣食。必须牢记的是,许多孩子是“衣食”无着的;换句话说,极端的贫困并没有明显减少中国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