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仆人的中国人,习于哀叹自己的苦命,就经常受到同伴的讥笑,有时甚至被当成俗谚和话柄。中国人不知疲倦的勤勉品德,我们已经说过了,然而更值得注意是,那些纺线的人,听说一直纺到半夜,为了省一点儿不值钱的灯油,在黑暗中劳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起得很早,辛苦劳动到很晚,并且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劳动是最令人疲劳不堪的,例如苦力,纤夫,和独轮车夫,不仅没有听到他们对世上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发过怨言,而且在有休息机会的时候,还以超常的精神继续干活,吃一顿便宜饭,就特别高兴。有识别力的旅行者,时常提请人们注意中国劳动者这个有意义的特点。霍斯(Hosie)先生在《在中国西部三年》一书中谈到扬子江上游情景时说道:“纤夫,也值得一提。除了乐师和潜水工之外,几乎全是很嫩的小伙子,总是愿意跳到岸上去,从来没有超过一刻钟就吃完了菜饭,从来不发脾气。”小阿奇玻尔德(Archibald Little)先生在《长江三峡之行》一书中也提供了同样的例证:“我们的五名纤夫,紧握双拳,脚踏在锯齿形的石头上,一英寸一英寸地拖着船逆流而上。我不能不充分赞扬这些穷苦力的刚毅和耐力,航行两个月才挣两元钱,一天三餐粗米饭,配一点儿油炸洋白菜,依靠这点儿营养,每天从黎明到天黑使尽了力气。”
笔者认识一个中国人,受一个外国人雇用,推沉重的独轮车,经常行走数月之久。旅程中,必须很早出发,走到很晚,运送重载越过陡峭崎岖的山岭,一年四季,不论阴晴雨雪,赤脚在冰冷的河水里跋涉,每到驿站,还要给他的主人准备食宿。这种艰苦的工作,只得有限的报酬,但是从来没有抱怨,在几年的服务结束时,他的主人证明,他从来没有看见这个仆人发过一次脾气。看过这段叙述的所有读者,即使所遇到的情况有“必要的变化”,然而只要合乎实际,不都能作出同样的陈述吗?
或许,生病的时候,最能充分表现中国人乐观的天性。通常,他们最为乐观,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希望自己和他人保持乐观。甚至在身体虚弱、极端痛苦时,也时常不放弃快乐的希望。我们知道许多有关中国病苦人的实例,遭受各种病苦,屡次陷入极度的贫穷,总得不到适当的营养,远离家乡,有时被亲人冷遇甚至抛弃,前方看不到一线希望,仍然保持快乐、镇定的情绪,而且始终不变,纵令无意进行指责,也不得不确信,在同样的情况下,盎格鲁一撒克逊族人就会显现出躁动不安的特性。
我们相信,具备这种快乐气质的中国人,决不罕见。所有在中国有很多经历的人,都会遇见他们。我们还要重复说:如果“适者生存”的历史教诲是可信的话,中国人将有一个壮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