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澶渊之盟(2)

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 作者:(日)陈舜臣


“这算什么计策!”有人大声喊出这句话来。

众人目光移往那边,露出面面相觑的表情,又是他……

原来,说这句话的是宰相寇准。他从小就被誉为神童,但由于个性刚直,不知妥协,所以过去曾多次与同僚或上司发生过冲突。太宗末年时,他甚至有过与皇帝意见对立之事。

这个人实在难缠。――太宗因而把他调为地方官。

寇准是于真宗即位后才又被调回中央的。

“做这些建言的人应该处斩才对!”寇准的发言可谓相当极端。

“你说话要有分寸。”即位时在秘密仪式之下读过石刻遗训的真宗,如此谴责寇准。绝不可因言论而处死家臣――这是太祖遗训。

“倘若辽有南下之举,我大宋理应北上,此外还有什么计策可言!陛下神武而将臣协和,此际陛下应该亲自率军,挥师迎战,有这等决心才能吓退敌军!”寇准滔滔不绝地说出他的见解来。

“有没有人反对寇准的意见呢?”真宗再度逐一望着群臣的脸问道。

没有一个人发言。

“寇准,继续说下去。”真宗命令道。

“暂时避开敌人,迁都至金陵或成都,这成何体统!自从石贼将燕云十六州献辽以来,已近七十年。这期间,中原叫喊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声从未间断过,而失地经过七十年却从未能收回,收复失地之难,由此可见。倘若此时迁都金陵或成都,无异将开封拱手让给辽国,我们不是要因而今后得再叫喊收复开封几十年……不,几百年之久吗?做迁都之议者必须处斩,这是微臣如此发言的理由!”这确是句句使人猛然内省的肺腑之言。

“有没有人要表示反对意见?”真宗特别问道。结果还是无人发言。

“好,那我们就以寇准的意见作为结论吧,朕决定亲征,朕要为皇考(指父帝太宗)雪耻!”真宗以毅然的口吻道。

太宗于攻打燕时,曾经有过为辽国援军所破而退却之事,然而当时由于成功地讨灭北汉,所以那一次的败战遂未被人们注意到。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是一次极大的“国耻”,而仇敌正是辽!

所谓“石贼将燕云十六州献辽”,指的是后晋高祖的石敬瑭,因对后唐叛变而被攻打时,为了向契丹央求援军而付出的代价,那是公元936年之事,算来已将近七十年。

宋动员大军,进军至澶州后,渡过黄河。

“万岁!万岁!”“万万岁!”宋军涌起如雷般的欢呼声,将兵因皇帝御驾亲征而亢奋,其士气之高昂,由远处就可察觉得到。

宋皇帝亲征,对辽而言是一个意外事件。

实际上,此际辽并无意思真正要和宋打仗,因为他们所号称的二十万大军,事实上连一半都不到,而且其中大半并非正规兵,而是临时征召的附近一带农民,连武器都不会使用;再者,军队里的武器数量也极其有限。准备都没做好就挥军南下,其目的只在对宋进行威吓。

看到大军南下时,宋不是在惊慌中仓促迁都,就是派出和谈使者――这是辽打的如意算盘。

宋无战意。――辽于事前派至宋国的间谍,做的也是如此的报告。结果,宋不但不是没有战意,更由皇帝亲自率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前来。

来到澶州后,真宗的意志开始动摇,因为他得到了个情报――西北党项族有蠢动的形迹。

“这个情报确实吗?会不会是辽为了使我们产生动摇而发出的假情报?”寇准执著地想探究这项情报的出处。

西北党项族有险恶的动向,似乎是事实。党项族向来受契丹的压制,倘若果真蠢蠢欲动,其意图有如下两种可能:其一是党项族企图脱离契丹辽的控制而独立;其二是党项族被契丹所迫,为扰乱宋之后方而有所行动。

总之,宋的情况是:一方面对西北国境情势略感不妥,一方面则将几近全数的兵力投入于东北部战线。

辽军派遣使者来到宋军营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