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瓶里乾坤话葫芦(1)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作者:马未都


 

本篇要说说葫芦中文化的事。葫芦有很多用途: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炒菜味道挺不错的;可以做药,性比较寒,而且清热润肺,药用价值不错;葫芦老了以后可以做乐器,葫芦丝吹起来非常好听。这种可以吃的葫芦是瘦长形的,有点儿像粗一点儿的丝瓜,在古汉语中称为“瓠”(hù)。北京有一种很有名的小吃叫“瓠塌子”,说的就是这种东西,是指用嫩葫芦擦成丝,跟面和鸡蛋裹在一起,然后摊成饼状,小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第二种葫芦过去在农村很常见,老百姓家家户户的水缸上都飘着一个瓢,瓢就是舀水用的。这个“瓢”在古汉语中念“匏”(páo),是圆形的,古人在使用它的时候,经常把它一剖为二,作为容器。中国艺术品里有一种匏器,说的就是葫芦器。还有一种就是今天我们大家心目中最经典的葫芦形象——“葫芦娃”的那种葫芦,在古汉语中称为“壶”。瓠、匏、壶是三种东西,但它们都同属一科。

本篇的文化主题就是中国的葫芦,当然实物还有葫芦瓶。葫芦瓶是明朝嘉靖年间最为流行的一种造型,它主要跟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个人好恶有关,他非常迷恋道教。

道教的鼻祖是老子,我们《观复学堂》的口号“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出自老子之口。道教文化对于中国比较散淡的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对嘉靖皇帝的影响也非常大。嘉靖皇帝执政晚期对政治不太关心,不上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因为道教在他幼年时对他影响深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嘉靖皇帝小时候是在湖北武当山度过的,那是一个道教圣地。他不是皇子,因为叔父正德皇帝没有儿子,死得又比较早,他才突然接到一个指令,荣升为皇帝。我觉得他一生都不太适应皇宫的生活,或者说不适应皇帝的身份,因为他年轻时候所受的教育不是皇子那种规范的教育。我们知道,中国历朝历代皇家对皇子的教育都是非常严格的,有一套严谨的程序。嘉靖皇帝幼年的时候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他的思想可能就会“跑偏”。他对道教的信仰,就超出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范围。

嘉靖皇帝一生都迷恋道教,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天天都在炼丹,有学者认为他就死在慢性中毒上。炼丹跟我们想象的有点儿不同,丹药并不是剧毒的,不然人吃下去马上就会死掉,而是含有一定量的砒霜。极低量的砒霜会使人有点儿兴奋,出现一个假象,面部红润,感觉气色很好。因此就认为炼丹是使人长生不老的一个途径,于是他就不停地炼丹。当时,嘉靖皇帝请了很多文人、大臣写青词。所谓青词,就是虚无缥缈的、和上天沟通的一种文学作品。这些写青词的文官都以此来博得皇帝的欢心。官员里谁能把青词写好,谁就受重用。比如大奸臣严嵩,他就是青词写得好,所以就被提拔上来了,成了首辅——明代的首辅就相当于宰相了。青词都是非常空洞的文章,空无一物,但是却很讨皇帝高兴,因为一国之君没有制约。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所受的制约特别多,出门得受交通规则的制约,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一个简单的制约;在家里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家人的感受……这都是制约。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缺少制约,心里就比较空,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经常希望和上天沟通。

那么嘉靖年间为什么突然盛行葫芦瓶呢?因为这种造型最能讨皇帝的欢心。葫芦是道家的一个重要器皿,通过葫芦瓶可以引申这种文化,反映内心的需求。文化是非常抽象的,当我们要让它具象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代表物。我们今天看到葫芦,大多数人会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但是在明代嘉靖年间,皇帝看到葫芦,他想到的是他的宗教问题。因为皇帝喜欢,道教开始对瓷器产生影响,道教题材的青花瓷器就在嘉靖时期集中大量出现。青花纹饰中的八卦纹、云鹤纹、葫芦纹、回纹、灵芝纹都是典型的道教题材,造型有葫芦瓶、香炉等,都跟道教有关。我们看到这上面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国家统治者的期望。道教文化对嘉靖皇帝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葫芦瓶在嘉靖年间非常流行。实际上不仅仅是这种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也很常见,它们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道教文化的流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