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中英贸易失衡。英国的商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只能以白银换取茶叶。从18世纪中叶起,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百分之九十。这造成了中英贸易中的贸易顺差,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但是白银产量是有限的,白银短缺使其他欧洲国家逐渐退出对华贸易。英国人也心急如焚,他们急于打开中国市场,便想到了鸦片。东印度公司职员华生正式提出,在印度大面积种植鸦片,然后卖给中国人,用来交换中国的茶叶。
1773年,即乾隆三十八年,这项计划开始实施。乾隆老佛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
存储库(上)和吸食鸦片的中国人(下)爷此时正看戏听曲中,对此一无所觉。大清朝的噩梦开始了。
乾隆晚年,鸦片先在中国上流社会蔓延。英国人这样描述乾隆晚年中国社会上鸦片的流行程度:
上流社会的人在家里沉溺于抽鸦片。尽管当局采取了一切措施禁止进口,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这种毒品被走私进入这个国家……土耳其出产、由伦敦出发的中国船只所载的鸦片更受欢迎,价钱也卖得比其他的高一倍。广州道在他最近颁布的一份公告中指出了吸食鸦片的种种害处……可是,这位广州道台每天都从容不迫地吸食他的一份鸦片。
这桩罪恶的生意成了中英贸易顺差的补偿。英国人带走了茶叶、瓷器、丝绸,送来了整船的鸦片。马戛尔尼出使的失败,使英国只好沿着这条鸦片贸易的道路继续深入。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鸦片的制造权,扩大了在印度的鸦片种植面积,鸦片贸易迅速扩张。
鸦片大规模输入,清政府就算再迟钝,也终于感到了这不是小事,很可能演变成国家危机。1799年,即嘉庆四年,清政府已下令禁止鸦片进口。1814年,即嘉庆十九年,上谕,“鸦片一物,其性质为毒烈,服之者皆邪慝之人,恣意妄为,无所不至,久之令血耗竭,必且促其寿命”。还认识到,“其来由于香舶先至广东进关后,以渐贩往各省”,是洋人搞的鬼。
嘉庆皇帝画像这道上谕中已经认为,在海上认真查禁走私鸦片迫在眉睫。《清外交史料》中的“嘉庆朝”一条中说,“凡洋艘至粤,先由行商出具所进黄埔货船并无鸦片甘结,方准开舱验货。其行商容隐,经事后查出者,加等治罪。”1823年,即道光三年,两广总督阮在元奏折中说,“现在内港及黄埔,澳门,虎门各海口,尚无偷透”,这表示正式进口的商品中,没有鸦片。
但这仅仅是个障眼法。通过正常的海关渠道的鸦片被禁止,但是挡不住毒贩子走私。两广总督阮元在奏折中也承认,“外海地方,潜行贩卖,越入各省,不能保其必无。” 同治四年的《中西记事》、《清道光朝外交史料》中说,大量的“鸦片趸船尽徒之零丁洋,其地水路四达,凡福建、江、浙、天津之泛外海者,就地交兑,其销数之畅如故也。”清朝海路出口根本堵不住鸦片的进入。
英国和美国毒品贩子在从黄埔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海面上,用趸船囤积鸦片,在广州和中国毒枭交易。中国毒枭用走私船到趸船上取货。这些走私船备有武器,成群结队,自由地越过关卡,把毒品输送到广东、福建、浙江以及其他沿海省份。这恐怕是最早的武装贩毒队伍了,他们的气焰极其嚣张。
这背后,自然有官方撑腰。一些官员从本国和外国的走私贩子那里得到了大量的贿赂,对此事不闻不问。有些官员自己甚至也参与了走私鸦片的活动。
禁不了怎么弄?这时有两个主意,“驰禁”和“严禁”。
1836年6月,太常寺卿许乃济向道光帝上了一道《鸦片例禁愈严流敝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的奏折,提出驰禁策。他主张,第一项,鸦片贸易合法,课征关税;第二项,禁官不禁民,官员不许沾毒品,抓住就双规,老百姓暂时不严管;第三项,准许内地种烟,以土烟敌洋烟。
许乃济“以烟挤烟”的“驰禁策”,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对于有效地抵制洋烟应该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较务实。但他的主张遭到保守派的攻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朱樽、兵部给事中许球等人反对“驰禁策”。其实这两人是逢迎上意。道光皇帝本身就是保守派的总头目,从根本上否定了驰禁主张。
许乃济本人不幸被道光帝革职惩处,关进“牛棚”。1838年,即道光十八年,许乃济含冤死去,朝延内部再也无人敢提‘驰禁’。
1838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帝呈《严塞漏厄以培国本疏》的奏章,提出“重治吸食”的严禁政策。
这个策略的内容是这样的:吸鸦片的人必须在本年内强制戒毒,过期不戒,处死,官吏罪加一等。本人处死以外,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剥夺政治权利。在监管上发动群众,五家邻居互相监督,发现吸食鸦片者举报有功,发奖金,知情不报者法办。
道光自己非常支持这个办法,就把文件发下去让大伙商量。结果返回来的二十八个奏折,竟然全部不同意这个政策。道光帝本人虽然非常同意“严禁策”,但也怕被人指摘专断面子上下不来。
正在为难之际,一个举双手双脚赞成“严禁策”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
1838年12月31日,道光帝任命当时的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
虎门硝烟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