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有留学生(12)

家有留学生 作者:张松林


 

我感觉美国的年轻人好像都是懒懒散散、邋里邋遢的,事不关己,就不上心的那种。

James自然成了我们的座上宾。我们这门课程,大、小考基本上一个月一次。一到要考试了,在备考的周末,我们就或在图书馆、或在我们宿舍里讨论半天。所谓的讨论,实际上让他承担最麻烦的部分,而且要负责全面地回答别的同学和老师的质疑。

后来,一到要讨论了,James就要求到我们宿舍,他歪坐在厅里沙发上,有一句没一句的,想起来了就找张纸写上几个字,我和茂林一人陪他,一人做饭。

James也喜欢中国菜,更喜欢啤酒,但酒量不大。到了饭点,吃饭、喝啤酒,James很快就满脸绯红,兴奋起来,红红的脸配上五颜六色的头发,特别搞笑。这时你让他做什么都No problem(没有问题)。想想也真是有意思,甭管是哪国人,根儿上都差不多。

实际上,我们几乎每门课都有印度同学,在UTA,印度留学生的人数是排在第一的,其次才是中国人(台湾人)。

印度同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平和、谦虚、待人友善。

过去我一直以为中国人学习最刻苦,实际上现在这个头衔应该分一半给印度人。

印度人特别“抱团”,很少看到他们分帮分派的。尽管在印度国内等级森严,可能出国留学的人大多处在相似的层级上。

UTA的学校管理很有特点,这也是美国大学的管理特点,学校里真正的基层职员很少,一般性的工作岗位全部由学生勤工俭学来解决,如书店、餐厅、图书馆、办公室、活动中心的低端岗位等,一举数得,既降低了学校的运作成本,又给学生打工提供了许多岗位,而且也便于管理。

在UTA好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被印度人占着,一旦出现了岗位空缺,他们内部通气,顶上去的还是印度人,外人一般插不上手。

助人为乐也是印度人比较普遍的品质。

在UTA上第一门课时,我们完全是傻的,好在我们组里有两个印度女孩,一个叫ORear laura,另一个是Shah Amita。学习上不管你有什么问题找她们,总是谦逊而认真地回复你,回回都是如此。

学期结束了,按照我们的想法,想请她们吃顿饭,邀请了三次,都被婉拒了,她们好像不太明白请她们的理由,我们也就作罢了。后来的课程和她们没有再是同学,但每次校园里见到,依然是彬彬有礼的。

我们还曾经有过两个巴基斯坦的同学,主动向我们靠拢,和中国人特“铁”的那种,他们从不和印度人来往。两个人都留着“拉登”式的大胡子,带个复杂的头巾,一个高一点老一点,一个矮一点年轻一点,名字挺复杂,忘了。我们私下里就叫他们“大拉登”“小拉登”,反正他们也听不懂中国话。

其实,我们的同学都是不固定的,选什么课程,就有什么同学,同学范围非常之广而且多变。后来我和茂林选的课不一样了,各上各的课,各有各的同学圈子,很少有像国内大学那样,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同学,哪怕你们学的是同一学科。这也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特点。

我应该特别声明的是:“我的同学”这部分写的并不准确和完整,尽管每个同学的前面都贯以××国(地区),只是为了方便区别而已,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个个很具体的个人,用一两个人去代表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的特性,显然是非常不准确的。

因此,朋友们在初读此书时,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歧和意见就非常的大,他们经常就会说:我知道的××国(地区)人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我想大家都对,只是接触的个体不同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