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4)

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 作者:李里


 

什么叫不迁怒?朱熹注释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也就是说张三让我生气了,我绝不把气发到李四身上。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做到。我们一般的人都很容易迁怒,比如媳妇跟婆婆吵了架,最后把气撒到丈夫身上;你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怒于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这就叫迁怒。可是颜回不迁怒,怒于甲就止于甲,这就是较高的自我修养,能够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孔子所看重的就是人能够发乎情,止乎礼。而颜回做到了,他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把愤怒带到其他的场合。

什么叫不贰过?朱熹注释说:“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贰过就是不犯重复的错误。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只要做事就可能会犯错误,但是不要犯重复的错误。犯了错误以后,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这个错误不再重犯。这是孔子看重颜回的又一种品德。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讲:“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知过非常之难,根本问题是在此。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故而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另外,孔子还看重颜回什么呢?还看重颜回的精神境界。宋朝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周敦颐,是道学的先驱。他有两个有名的弟子,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周敦颐在教授这两个弟子的时候,给他们出了个题目,叫他们去寻“孔颜乐处”,去寻找孔子和颜回为什么快乐,他们在哪里快乐,他们快乐什么。后来“孔颜乐处”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 

从这个命题里,我们看出颜回和孔子有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象,就是“乐”。孔子何所乐呢?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孔子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就在其中了。颜回何所乐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颜回用一个竹篮装饭,用一个木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快乐的精神状态。

“乐”对于儒家,对于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从儒释道三家的品格来说,儒家讲乐生,也就是快乐地生存在天地之间;道家讲长生,追求长生不老;佛家讲无生,要超越生死,出离轮回。这是儒释道三家最根本的区别。儒家讲乐生的“乐”,就在孔子和颜回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孔子之所以看重颜回,也在这个乐字上。

而孔颜之乐,正是不为外物所动的内心之乐。内心之乐从哪里来的呢?有钱就能快乐吗?物质充裕就能快乐吗?非也。许多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有钱、有地位、有权力、有名望,却不一定快乐。这些颜回都没有,却很快乐,这就是孔子看重颜回最重要的原因。为什么颜回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他快乐的精神状态呢?因为颜回心中有道,有道之乐大大超越了一般物质的享乐、感官的享乐。物质感官的享乐是满足人的欲望,道是约束人的欲望。颜回心中有道,自然就没有欲望所带来的烦恼,什么生活状态都能坦然面对,乐在其中。所以古人说“非乐道不足以安贫”,如果不乐道,是不可能安于贫穷的生活状态的。不仅不能安于贫穷的生活状态,也不能安于各种变化以后的生活状态。

人都希望生活在习以为常的状态中,一旦客观环境有所改变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只有乐道,才能守住自己的本心,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面对,泰然处之。道就是让人深刻洞悉宇宙、社会、人生规律,让人安心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才可能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内心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听自己的指挥。而心能听自己的指挥就是最大的快乐,世间没有其他任何快乐能超过这种快乐,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能够改变这种快乐。

儒家讲的快乐是超功利的,不是建筑在外在条件之上的快乐。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是和痛苦相对的,而颜回的快乐是超越在痛苦与快乐之上的永恒的快乐。一个人如果只为快乐而追求快乐,是永远得不到快乐的。因为这种快乐是自私的快乐,人在自私中是无法真正体会快乐的。只有求道才可能得到真正永恒的快乐,快乐是求道的副产品。所以求道是根本,有了道快乐自然就来了。

道到底是什么呢?道的核心就是利他与无私。天地生养万物,又给万物以阳光雨露,让万物蓬勃生长,这就是天地的利他精神。所以《易经》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生养万物。天地生养了万物,又不自私地占有万物,而是让万物各顺其性地生长,这就是天地无私的精神。所以《礼记》讲“天不私覆,地不私载,日月不私照”,也就是说天地的覆载,日月的照射是无所不在的,不会因为这个跟它关系好,那个对它有利,它就覆载照射,那个跟它关系不好对它无利,它就不覆载照射。人有了利他无私的品格,就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喜烦恼,也就得道了。得了道也就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健康地活着,用自己健康的生命去体现天地的好生之德,《中庸》里边叫做“赞天地之化育”。所以人只要能健康地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满足。我们常说知足常乐,知什么足?什么才算是足?这个问题不明白,就是随时念着知足常乐这四个字也没有用。明白了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满足,也就获得了永恒的快乐。孔颜之乐正在于此。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崇高的精神境界中人就能获得永恒的安宁与快乐。颜回对于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用生命展现了这种安宁与快乐,并告诉世人这种安宁与快乐是学道的结果。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德行,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都是从学道中来的。孔子是给我们指引道,颜回则践行这个道,孔子、颜回两师徒共同完善了儒家之道。儒家之道就是学为圣之道,这种道中有人类的光明、社会的理想、人生的信念。追寻这种道,就永远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享受着圣人的如春风化雨般的教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