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10)

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 作者:李里


 

儒学的发展历史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一家。汉朝以后,儒家又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故而儒家的学者代不乏人。从具体历史的发展来讲,儒学主要兴盛于汉代、宋代和清代,所以昔人常有汉儒、宋儒、清儒之说。这三个朝代的儒学探讨的问题各有侧重,汉儒探讨的主要是政治问题,宋儒探讨的主要是人生问题,清儒探讨的主要是学问问题。严格地说汉代的儒学还有西汉、东汉之分,西汉的儒学主要探讨政治问题,东汉的儒学主要探讨学问问题。清代的儒学也有前期、后期之别,清代前期的儒学主要探讨学问问题,清代后期的儒学主要探讨政治问题。西汉的儒学主要探讨大一统的政治问题,东汉的儒学主要探讨儒家经典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考证等问题;宋代儒学主要讨论人的生命境界不断提高超越的问题;清代前期的儒学和东汉儒学探讨的问题是差不多的,清代后期的儒学主要讨论变法维新的政治问题。

归纳起来,全部的儒学主要讨论了三大方面的问题:政治问题、人生问题、学问问题。学问问题是对儒家经典文本的研究,而政治问题、人生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儒家经典文本的研究,所以学问问题其实是探讨政治问题和人生问题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学也就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政治问题、人生问题。儒家的政治理想是致大同,人生理想是成圣贤,汉儒主要研究的就是怎样达到“使天下为一家,使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世界的问题;宋儒主要研究的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这个怎样成为圣贤的问题。儒家倡导的“致大同,成圣贤”的政治人生理想最终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追求。探讨致大同的代表人物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探讨成圣贤的代表人物是南宋大儒朱熹,董仲舒和朱熹是继孔孟而后对中国社会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儒家学者。董仲舒对于儒学的最大贡献是使儒家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使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两千余年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朱熹对于儒学的最大贡献是使儒家的圣贤之道简明易行,使儒学再一次从佛道二教中脱颖而出,成为元明清三朝七百余年繁荣的思想基础。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儒学探讨的政治、人生、学问等问题在孔子的学说体系中都有所阐述与论及,不同时代的儒者只是着重发挥了孔子某一方面的学说。孔子去世以后,孔门弟子对孔子的学说各有发挥,儒学遂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韩非子·显学》篇讲自孔子之死,儒分为八。也就是说孔子死了之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政氏之儒。这八派中在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有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两派。孟氏之儒指的是孟子一派,孙氏之儒指的是荀子一派。孟子的主张属于儒家的理想主义,荀子的主张属于儒家的现实主义。孟子直接继承了孔子的“仁”的精神,荀子倡性恶之论,直接为法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评价荀子“大醇而小疵”。孟子对于儒家最大的贡献就是深入地发掘了孔子的渊博思想,大力弘扬了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使孔子和儒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了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孟子在上章已谈到,荀子将在法家中谈到,兹不赘述。

汉代是儒学的兴盛期,儒学在汉代主要是以经学的形式出现的。大多数儒生都以注释五经来阐发儒家思想。汉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因上《天人三策》而深受汉武帝器重。《天人三策》是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的治国问题的回答,其核心就是主张儒家王道政治思想为大一统的大汉王朝统治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是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用阴阳家的学说改造儒家,提出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并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一篇阐述他的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学说符合了大一统统治的需要,被历代帝王所尊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人心。

由董仲舒开启的公羊学派,结合了阴阳家与儒家的特点,到西汉后期越演越烈,使原本朴素的儒家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孔子被神化成具有超人能力的神,五经也有了神秘化的注本“五纬”:即《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西汉末年儒家便成为儒教,孔子成为教主,五纬成为儒教经典,这个时期儒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儒学本身是具有理性光辉的,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毕竟是儒家的主流。儒教兴起的同时,不少儒家学者就致力于反对儒学神秘化的研究,还原儒学的本来面目。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汉末年的大儒刘歆、扬雄和东汉初年的大儒桓谭。经过这些儒者的努力,东汉以后儒学逐渐与阴阳家分立,回到了学者儒学的本途。东汉的儒学以研究学问为主,主要研究儒经的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等问题,成就最高的是东汉末年的大儒郑玄。郑玄集东汉儒家学问研究之大成,遍注儒经,对后世儒家学问的研究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天下分裂,朝代更替频繁,儒学失去了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玄学兴盛,儒学沉寂,三四百年间几乎没有出现很有影响力的大儒。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又需要倡奉统一的儒学,于是应运而生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儒叫王通,他在山西的黄河、汾河之间效法孔子讲学,弟子有千人之众。据说唐初有名的大臣魏徵、房玄龄等都是他的弟子,时人皆称他为王孔子,但他只活了33岁。他去世以后,弟子们称他为文中子,并把他的言论整理起来编成《中说》十篇,中说就是文中子说的意思。王通效法孔子传道,提倡王道政治,致力恢复儒家正统,并第一个提出了调和儒释道三教的主张。西汉末年的大儒扬雄仿照《论语》作《法言》,是儒学史上第一个模拟孔子的语言著书的人,王通则是儒学史上第一个效仿孔子大规模聚徒讲学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