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尊重孩子,让他(她)做自己愿意做的事(2)

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作者:(美)张剑萍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本身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存在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要做的就是“援助幼小心灵的教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孩子。蒙台梭利将儿童比喻为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植物,认为教育者应该让所有儿童的生命都能够得到开花的“自由”。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往往并不很成功,但成功总需要这个过程。父母不必斥责孩子或直接告诉他答案,问一问孩子那样做的理由,用商量的口气提出一些建议,即使孩子不采纳家长的意见也没关系。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探索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拥有独特个性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

一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答应,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不再听从父母的教诲,父母的话自然成为耳旁风。其实,一个懂得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容易教导。比方说孩子想要学唱歌,家长知道孩子没有任何天赋且五音不全,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我觉得你不太适合,学起来会很累,但当作兴趣爱好是可以的,当孩子学了几个月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干这个,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会为自己感到内疚,然后反思自己的行为。

与中国的父母相比,美国家庭更注重自我教育,启发孩子去思考,畅所欲言地讨论问题,探索未知世界,所以,美国孩子在个性方面有着鲜明和锋芒毕露的个性和智慧。孩子生活在尊重自主选择的环境中,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意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人就鼓励去表达,去创造,去思考。

但是,中国的孩子习惯了遵从家长的意见,成为大人幸福的工具。孩子在失去自我的基础上,变成一个接受命令的机器人。当孩子长期无法从事自己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十分幼稚和缺少人格魅力。如果孩子缺少自主意志和自主选择,即使考了好成绩,长大后也很难成就自己独立的事业,比如中国中学生常常能拿奥赛奖,但是却没能获诺贝尔奖。还有很常见的,家里来了客人,给小孩子一点吃的东西,孩子争着去拿,爷爷奶奶看见了会当着客人的面阻止孩子说:“贪嘴不礼貌,不是好孩子。”这样做并不是培养孩子有礼貌,只会让孩子变得胆怯,应该趁这个机会告诉孩子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说“谢谢”,我想这比阻止孩子更好。

人的天分和能力本来就不同,自己适合哪条路就去走哪条路。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也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对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决定未来的一生如何度过。所以,不要尝试去干涉孩子对自我生命的决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