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古忧世究人伦(6)

魏晋风尚志 作者:王升


甚至为此,有些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魏晋的知识分子们,虽然讲究的是明哲保身之术,在政治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消极的,但是在文学创作中,这种长期压抑的消极,却得到了最好的反弹甚至释放。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行文大胆、开放,甚至无拘无束,都是中国文学中的另类,政治高压下的发泄,成为魏晋文学开始“自觉”的原动力。

魏晋时期的文化政策,尤其是西晋时期的文化政策,对魏晋文学的自觉改革,可以说推波助澜,魏晋的统治者虽然标榜封建社会的礼教思想,但是从司马昭到司马炎,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司马炎登基后,深知司马家族属于篡逆上台,一味的政治高压,很可能会遭到曹魏政权同样的报应,因此对于知识阶层,转为怀柔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司马炎时代,魏晋的言论得到了最大的开放、包容、尊重,特别是魏晋知识分子的叛逆行为,在司马炎的眼里,都只是文人发发牢骚,算不上什么大事。司马炎限制知识分子参政的权力,信用贵族,同时又给了他们最大的发泄自由,允许他们自由地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西晋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可以说这个自由的时代,和西晋时期文化政策的松动很有关系。

西晋的这种文化松动,并没有换来知识分子的感恩戴德,相反带来了更大的动荡。中国传统语言中,有一个词叫“戾气”,也就是怨恨之气,魏晋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充满戾气的,他们没有后来中国知识分子所恪守的忠君思想,高高在上的君王,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这么做的原因,一是因为从魏到晋,两家的统治时间都不长,皇帝换得快,也就贬值得快。而长期以来的高压政策,造成了知识阶层与统治者之间的不信任。司马炎的这些补救措施,很难在短期内弥合这样的裂痕,而西晋时期全国的统一,使中国表面上消除了外来侵略的生存威胁,国家没有了外患,就有内忧,这个内忧就是中国统治阶层的彻底腐化,面对这一切,知识分子的戾气加重。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考虑更多的,不是怎样建功立业,而是该怎样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平安地生活下去,所以文学创作,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