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我无法对你不残酷(8)

孩子,我无法对你不残酷 作者:意林图书


用足迹丈量生命

宦 菁 雷 虎

“等你成人,就请你远远地离开我。”

母亲多年前的话还依稀在耳,只是那时年少的我并不能体会这句话的意味,反而心怀怨恨:母亲怎么如此无情?而当我真正在另一个城市学习,又在另一个城市立足,在离家千里的地方工作、安家,才开始渐渐明白她的苦心。和朋友聊天,说起婚礼上各自母亲的反应,才发觉在坚强母亲的背后是早早的放手。因为她们知道孩子需要走出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精彩。

你可以选择留在父母的身边,选择一条波澜不惊的人生路,因为人类天生缺乏安全感,也眷恋安全感。家庭、群居、分工……乃至社会的形成,其实都可以视为寻找安全感的产物。所以“宅一族”的出现也并不出奇,因为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人际、文化中能得到那份总是觉得缺失的安全感。

只是安全感的另一面总是与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相连。因为他们没有直面“偶然”的勇气、没有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他们的人生便会落入窠臼,也没有了获得命运“偶然”赐予惊喜的权利。

经常听闻某某还未到而立,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已拥有,引得旁人一阵艳羡,“他不用烦了,该有的都有了”。在众人的价值观中,家庭、金钱、地位便是安全感的精髓、便是人生唯一的奋斗目标。可反过来想,这些难道就是生活的全部?而他们的人生在“四子俱全”时也变为一条直线,一条没有任何起伏、波澜的直线。

可是在人生的路上,何时又真正为自己活过?

所以,这世界上还有另一群人,他们知道生活的真意,他们也决心为己而活。在他们的心中,有比安全感更为重要的东西,有更能唤起自己激情与爱、更能让自己感受深刻的东西。所以他们选择背包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用足迹来丈量自己的生命。

西方社会经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间隔年”(Gap

Year),让那些国度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这一年让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路上,他们经历不同文化、不一样的人生,他们或许会遇到爱情,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间隔年”无疑是一次学习爱的旅途。

背包客们收拾好行装,用渴望又从容的眼神凝望远方。从他们的脸上,你读到的不仅是探索的好奇,更是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在路上,他们或许无法预知明天、甚至风餐露宿。但他们知道:人生是一趟发现之旅,谁能预见最美的风景在哪里?所以他们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去探索,“走得更远,更高,更深,走进他们自己,走进这个世界。”

很喜欢《不会去死》这个书名。想出去看看,那就骑着单车出去闯荡吧!当作出背包出行的决定,便告诉自己“有什么困难?反正不会去死!”就像作者石田裕辅说的那样:“既然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我就要好好看看它。不辛苦吗?习惯了就不会觉得辛苦。要是累了,停下来休息不就得了。”生命的坦荡由此而生,而这条路上的经历也弥足珍贵。

总是能听到有人总结自己曾做过的事:如果再做一次,我会做得更好!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也道出背包客的真谛——在没有亲身去经历之前,谁也不知道前面等待的、面对的,将是什么。只有穿越这些过程,回头再看的时候,才知道,哦,原来这件事情是这个样子。那位一年中作了50多份工作的美国小伙丹尼尔·赛迪齐有足够的信心对自己说:“哦,原来工作是这个样子。”当然也会自信地面对未知的将来。

所以,请不要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请不要吝啬自己的勇气,在我们还能挥霍自己青春的时候,走出去,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精彩,用足迹来丈量自己的生命!

比你更自信 比你更勇敢 

李开复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面,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20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呢?

张亚勤和宁铂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对待挑战的态度不同。大学毕业后,宁铂在内心里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第一次是在报名之后,第二次是在体检之后,第三次则是在走进考场前的那一刻。

张亚勤后来谈到自己的同学时,异常惋惜地说:“我相信宁铂就是在考研究生这件事情上走错了一步。他如果向前迈一步,走进考场,是一定能够通过考试的,因为他的智商很高,成绩也很优秀,可惜他没有走进考场。这不是一个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一念之差的事情。就像我那一年高考。当时我正生病住在医院里,完全可以不去参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顾虑,多了一点自信和勇气,所以做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而宁铂就是多了一些顾虑,少了一点自信和勇气,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结果智慧不能发挥,真是很可惜。”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会想,即使不成功,我也能从中得到教训。

如果你看看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比你更杰出,那不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事实上你和他们一样好。如果你今天的处境与他们不一样,只是因为你的精神状态和他们不一样。在同样一件事情面前,你的想法和反应同他们不一样。他们比你更加自信,更有勇气。

借你一块钱去壮胆

孙君飞

夏目漱石虽然是日本大作家,但也不是富有者,加上他乐善好施,在经济上屡遭尴尬,这却仍然改变不了他的古道热肠。

有一个跟随夏目漱石的学生叫林原耕三,出身贫寒,筹措不出大学学费,正是在夏目漱石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他说:“敝人(夏目漱石)虽非富裕之人,但若万一无法如愿,敝人势当自掏腰包以为成全门生求学之愿。”

像林原耕三这样得到过夏目漱石帮助的人有很多,然而也不是次次都能够如愿。

一个叫饭田政良的年轻人,仰慕夏目漱石的为人和才华,前来跟随他。年轻人涉世之初,无法自保,到最后连房租都付不起,于是向老师求助。可是当时的夏目漱石也确实穷得叮当响,不过他似乎总是有办法。“难得这回我没钱借你。”他微笑着说,转动脑筋,帮学生出主意,“你就同房东说,稿费迟来,请房东多宽限几天。若房东唠叨也无须理会,横竖错不在你,你会收到稿费后立刻偿还。”看到学生沉默不语的样子,他劝慰学生道:“这儿有一块钱,你先拿去买点酒喝,壮壮胆子,勇敢去跟房东表白。”想不到老师会这样叮嘱自己,如同一位慈祥睿智、对生活很在行的父亲,这个年轻人接过钱,转过身,眼泪就涌了出来。

自始至终,夏目漱石都刚柔并济,将分寸拿捏得如此完美,既能够理解房东急于收账的心情,也能够体贴学生的难处,教给他在困境中不卑不亢、自立自为的生活态度,哪怕自己也捉襟见肘,也绝不顾虑隐瞒装样子,反而温情深长、坦荡自然地拿出仅有的一块钱,鼓励学生拿去买酒喝,不为买醉浇愁,只为壮胆表白,显出自己特有的机智、可爱和情趣,不生硬,不搪塞,不迂腐,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如父如友如兄弟,难怪夏目漱石门下弟子个个对他爱戴有加。前文提到的林原耕三在《漱石山房众人等》中,开头便赞夏目漱石道:“跟随先生多年,先生一次也未曾开口责骂过我。”

我在想:如果也有人开口向自己借钱,而自己身上也真的只有一块钱,我会像夏目漱石这样借出去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