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杭州所有的广播电台都改成了直播,听众可以打进电话参与并可能拿大奖。一时间随身听大卖,电台收听率节节攀升。其中有档很火的节目叫“外来风”,专门介绍国外流行歌曲,马总被邀请做客串主持,很多杭州人都是从听这个节目开始才慢慢地了解并喜欢英文歌曲的。
马总还学过一段时间的日语,我们问他日语学得怎样,他会马上背上很长一段。你听着确实很像日语,问他啥意思,马总说这是他编的,连他自己也不知是什么意思。逗你玩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翻译外文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时,马总发现许多身边的同事和退休老教师都闲在家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在杭州成立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呢?这样一来,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让那些老师赚点外快贴补家用,一举两得。”1994年1月,马总利用青年会沿马路的两间房办起了“海博翻译社”,“海博”是英文“希望”的音译。马总解释说:“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这个名字不错吧!”
翻译社成立时,虽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入股参与运营,但全体同学都积极对外宣传。记得开张那天,同学们还拉着横幅去武林广场做了次宣传。
当时,翻译社的员工只有马总和几个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退休的老教师。马总的主业还是教书,只能用课余时间打理翻译社。然而,创业初期的时候,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不管马总再怎么努力,我们再怎么帮马总在校内外做宣传,依旧改变不了翻译社生意惨淡的命运。但马总一直坚持着。
因为房子沿街,翻译社还兼卖过鲜花和生日礼物。为了进货,马总在双休日还带队去过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礼品,放在店里卖。到1995年,海博翻译社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而那时候马总已经把重心转到做互联网上,就把翻译社送给了其中一个入了股的学生。
翻译社至今还在老地方开着,门面也没有扩大,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语种都能翻译,常译的语种就有20多个。如今,我们在登陆海博翻译社的网站时,首先就能看到这样的四个大字:“永不放弃”。这四个字,是马总当年亲笔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