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太傻提出的这些要求还是让我很高兴。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他在留学领域所指导过的人,肯定比我指导过的人多。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他肯定比我更有经验。而且,我很高兴,太傻对我的谈话要求很重视,他能理解我的疑虑,并且他也知道我对于留学的了解程度。我有理由相信,向他讨教,我不用去费力地绕弯了,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我暗自忖度,也许,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我心中的疑问呢。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这三个要求,并且约定周一晚上七点在国贸一座的星巴克见面。
在之后的一年里,我与太傻总共有过十次谈话,最长的一次不到二十五分钟,最短的只有三分钟。但这十次简短的谈话却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片段之一。在这之前,我永远不会相信,和一个人的谈话会这样大地改变我的生活。在结束每一次谈话后,和太傻的下一次谈话,成了我生活中最期待的事情,尽管每一次谈话都那么短暂。
2005年8月,当我踏入哈佛的校园,翻开人生崭新一页的时候,我由衷地感谢太傻、太傻网,以及和太傻的十次谈话,感谢他给我的帮助。正是由于这一点,你才能读到这本书,我在履行我对太傻作出的承诺,也在实践我曾经作为一个留学论坛版主对所有朋友们的承诺――帮助别人。
和太傻一样,我希望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可以答应我――一个曾经做过留学论坛版主的人,这本书的作者,一个申请留学多次失败并最终走出阴影,迎接新生的普通留学者――的三条要求。
1. 注重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必专注于解决的具体途径――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不打算解答任何细枝末节的问题,但是,它可以与你探讨如何确立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而这一点是你解答所有问题必备的基础。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获得任何答案有价值得多。有一些核心的问题,在谈话中可以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是,大多数问题需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来思考和判断。这也是和太傻十次谈话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太傻从来不简单地告诉你一个答案,从不教导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并引导你自己得出结论。与太傻的谈话让我如沐春风。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有这种感觉。
2. 学会独立思考、判断,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不要把你的着眼点局限于某一专业,某一目标,或者背景。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你一个金融专业的牛人怎么申请Harvard的案例,而是想借助这一留学申请的个案让你学会举一反三。无论你是学生物的还是学建筑的,无论你是申请英国还是加拿大,无论你是申请本科还是MBA,你肯定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帮助。这本书也不是留学申请的入门读物。关于如何入门的材料你可以去浏览太傻论坛上很多前人留下的经验,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从繁杂的各种建议、指导和信息中摆脱出来,并且找到自己在留学申请中应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问题的准绳。
3. 和你周围的人分享你的进步和方法,而不是封闭自己――我相信,每一个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次阅读也会有不同的心得。即使我自己,在每一次回顾当初的谈话内容时,也往往会有新的感受――有些内容我以前不理解而现在理解了,有些内容我以前只能理解一部分,但现在能完全理解了。因此,我相信,在你留学申请的不同阶段,当你每读一次这些文字,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去任何一个留学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分享这种感悟,也从别人那里获取进一步的建议和更丰富的经验。我相信,太傻论坛,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他的分享和互助的精神,还有对所有人完全开放的态度,让我们抛开所有的成见和质疑,丢弃所有狭隘的思想和念头,真心地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毕竟,我们都是同路人!
最后,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我众多的朋友、同事、网友的鼓励。我日以继夜地完成了这本书,使这本书可以及时与大家见面。我当然也要感谢太傻,尽管他总是谦逊地说他给我的帮助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一直都是我自己在帮助自己,但是我从内心深处感激他那些“微乎其微”的指点。我最后要感谢太傻网所有批评我、帮助我、指引我成长和进步的Taishaer,我在未来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归功于他们的教导,我也会很高兴地去帮助每一个和我一样努力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