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们为啥命大?(1)

平常道 作者:萧然


任何偶然之后都潜伏着某种必然,只是我们过去的寻找方法有误。我们按照被固化的思维方式,从现实中去寻找必然,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来做挡箭牌:所有不合乎逻辑或无法解释的东西,统统归于“偶然”二字。(提要)

今天早晨看电视,说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塌前,两个河南人大难不死的事情。

电视新闻里讲,因为当天大雾,年老的一个一上大桥就叮嘱开车的年轻人“慢点、慢点”。年轻人很听话,把车速放慢。眼看着旁边风驰电掣般开过五六辆车,细心的司机发现,开过去的车尾灯马上不见了,于是本能地刹了车。

车离断桥处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住。大难不死的两个人马上想到报警,并开始阻止后面的车辆。电视报道他们,也是意在褒扬他们的好心。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大学期间读的一篇小说,题目是《打错了》。

小说很短,而且总共不到2000字,其中却有90%还是重复的。小说讲一个人收拾东西出门,走到公共汽车站,刚好一辆失控的卡车从后面冲上便道,这个人被轧死了。

接着小说开始重复这个简单的故事。只是在出门前,多了一个几十个字的情节:电话铃响了。主人公接起电话,结果是一个打错的电话。

再下来完全又是重复,写到他走向公共汽车站,这里又有了变化,也是小说的结尾:他看到失控的卡车离他几步之遥,冲上便道,从后面把等车的人轧在轮下。

这篇小说是老师布置的题目,让大家写读后感。几乎所有同学看了这篇小说都愕然。有人感慨于小说的结构,有人感慨于小说的奇妙构思,而我当初感慨的是人生之无常。

生命其实很脆弱,很多时候人似乎并不能主宰自己命运,无论怎么小心,有些劫难怎么躲也躲它不过。这就是所谓飞来横祸,是祸躲不过。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九江大桥掉下去的人和车,他们无论多么谨小慎微也不会想到,几十米下的江面上会有船要撞桥墩,而且这一撞就会把桥撞断,就会要他们的命。

但是,总会有人大难不死。分析他们不死的原因,看起来都非常偶然。两个河南人命大是因为“慢点慢点”这四个字。而小说中的人物的后一种结局缘于一个打错的电话。一个电话耽误的10秒钟,使他从车祸的罹难者变为目击者。

这似乎是偶然的力量。在这些事故中,偶然改变了事件的本质,使事件的演进完全改变了轨迹。

我们对于很多事物,习惯于寻找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自以为聪明的我们不少时候能够找到。比如你完全可以说河南人安全意识强,遵守交通规章,所有他们能大难不死。但是,因此就认为这就是必然,其实是似是而非的结论。

如果我们认为,年纪大的河南人及时的提醒来自生活经验,那么,为啥他偏偏会在这个时刻提醒?而小说中那个天知道哪里打来的打错的电话,必然性又在哪里?于是对于这些充满了神秘的事件,我们就只能把它归结为偶然。

那么主宰我们的到底是偶然呢还是必然?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

其实,任何偶然之后都潜伏着某种必然,只是我们过去的寻找方法有误。我们按照被固化的思维方式,从现实中去寻找必然,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来做挡箭牌:所有不合乎逻辑或无法解释的东西,统统归于“偶然”二字。

但是,这样的思考方法,让我们无法深究事件背后的真相。你想,如果当意外来临时,只能企盼“偶然”来保全自己,那么,生命里哪有那么多如此及时的、打错的电话呢?

2007-06-21 

评论:

生命可坚强,可脆弱。

脆弱表现在偶然。

偶然和意外,正是脆弱的生命所无法抵挡的。

我们也只有看到这样的例子时才会发发感慨。

当真活着的每一天还是感受到生命的坚强的,看看咱们读了那么多的书都没自杀就晓得了。(波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