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讨论的时候,最重要的技巧是提问。问什么?如果你学会了前三步:讲述、叙述和表达,就应该知道,沟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观点和结论,而是你得到观点和结论所依据的事实以及细节。人们说话的主要内容有:所经历的事件的事实,它是客观的;说话人得到的结论;事实和结论之间所依赖的逻辑。
那么参与讨论的时候,你可以问事实,问事实的每一个细节,可以问次序,甚至还可以问他得到这个结论所依据的逻辑。
王志在采访冯小刚的时候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王志:(傻根这个角色)不用明星的原因是什么?是你的本意呢,还是投资所限?
冯小刚:首先拍这样一个故事,一定要找到最适合的人。当然如果明星里有最适合、最贴得上去的人,那是最好的,最理想的。但是作为电影来说,首先要找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国内除了内地的葛优,剩下的基本都是香港的,李连杰、成龙、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这一批人。这批明星第一年龄上偏大了;第二,气质上不符合。我觉得这就像献血一样,你的血型不对,你再有热情也不行。血型不对反而会害了人。选角不对就害了这个角色。
王志:冯导选择演员的时候,有什么标准吗?经常用的就那么几个人。
冯小刚:我觉得也是瞎猫碰死耗子。真的没有什么,比方说葛优吧,这不是我选的,我找葛优拍戏的时候,葛优就深受人民群众爱戴了。
王志:那王宝强是你淘的吧?沾了葛优的光,那其他的原因呢?
冯小刚:有个导演叫李杨,他拍了一部电影叫《盲井》。别人推荐我看《盲井》,我觉得王宝强演得非常好,于是跟李杨联系,把王宝强找到。我在这上面没有更多的心得,只是觉得大概是这个形象气质,不要拧着就行。
《天下无贼》里边的一对贼,我觉得一定要看起来挺不像贼的。比如刘若英,说她是一个小偷,你怎么都不相信,但她确实是一个贼。但反过来说,当我们在这部影片里借助宗教的力量使她忏悔,做一个回归心灵家园的善举的时候,又由于她这样的形象,让人觉得可信。
王志:你会考虑给自己留一个角色吗?或者给自己拍一部电影吗?你也曾经有过演员梦。
冯小刚:有时候也想过,但是你知道,我倒是有那个勇气演,投资的人他没有勇气投资。拿我做导演这事赌票房,他们现在是越来越有信心了,让我做演员去赌票房可能就够呛。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我自己投资拍,那我也太自恋了。
以上这段对话中,王志和冯小刚其实是在讨论。王志作为一个很优秀的主持人,他的长项就在提问,他是一个能够参与讨论的对象。如果你跟他讨论,你会发现,他的逻辑很清楚。他在上面的对话中问的几个问题都是很连贯的:你选演员的标准是什么?王宝强是你选的吗?你愿意选自己吗?这几个问题逻辑性很强,有的是问事实,有的是问逻辑,有的是问依据。冯小刚在讲自己选演员的标准的过程中,通过王志的引导逐渐把问题讲清楚了。
这就是讨论。如果你提不出问题来,就无法参与任何有效的讨论。比如我说“北京的麦当劳不如上海的麦当劳”。你听到我这样说以后,应该问我,“这句话是事实还是看法”?这其实是一种看法,不是事实。那么,你还可以问什么?
你可以问我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当你提问后,讨论就形成了。
有一天我去了北京的一家麦当劳,一张桌子旁并没有人坐,但桌子上放着吃剩的东西,而这种情况在上海几乎很少见。你听完我这句话,还有要质疑的吗?还是已经接受了我的看法——北京的麦当劳不如上海的麦当劳?因为我给你提供了一个事实。但其实你还能接着提问:你在北京看到这个情况,是在一家店还是两家店?还是很多家?你还可以接着问:北京一共有多少家麦当劳店?上海呢?你去了几家店看到这种现象?
如果这几个问题我都回答不出来,那么我的结论是不是已经站不住脚了?也就是说,讨论真正厉害的不在于驳斥,如果两个人互相都不同意对方的结论,那就是吵架。日常生活中的骂街吵架是什么?就是只谈看法,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你的看法是那样的,两个人激烈冲突。双方都不提供细节,都没有理性追问对方所依据的逻辑。
要想提高讨论技巧,让我们在开会中更有效地达到目的,就要学会提问。最厉害的提问是问对方得到某个结论所依据的逻辑,你依据在一两家麦当劳店看到的现象,就算是10家,就能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吗——北京的麦当劳不如上海的麦当劳?这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叫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