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月未圆。
——《曾国藩家书·同治元年致曾国荃》
【译文】
花朵没有完全开放,月亮没有达到最圆。
【笔记】
这句话是曾国藩的一句座右铭。原本语句源自佛教禅宗的一段公案,意在说明: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而未全开,未全圆,会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这既是深刻的人生道理,也是深刻的管理道理。曾国藩一直用这个道理告诫自己,“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凭着求缺的心态,曾国藩能时刻地自省与自警,遇事谨慎,待人宽容。
最能体现这一状态的最著名事件,就是曾国藩与沈葆桢之间的纠葛。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到了围攻天京的重要关口,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双方重兵对峙在天京城下一带,互有胜负,每一仗打得都很艰难。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后勤支持,曾国藩决心派人设立厘金局,在江西设关卡收税,以保证湘军军需。当时江西巡抚沈葆桢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受到曾国藩的力荐才得以中举和被提拔,但这时却极力抵制曾的这种做法。沈葆桢为了保证江西自身团练的军需,赶走了曾国藩的收税人员,还上书弹劾自己的老师。此举导致曾国藩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军队因为缺饷,一度甚至有兵变的可能。但打败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并未因此记恨沈葆桢。他深知,危机之中,沈葆桢和他都在为自己的岗位职责而努力,用自己事功之圆满去苛责沈葆桢的不报个人知遇之恩、不发湘军军饷,是不恰当的。因此,他依然保持着和沈葆桢良好的关系。
【行动指南】
1. 要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对潜在问题的敏锐洞察,往往有危机意识,人相反能够更自信。2. 要充分认识世间万物皆无完美。看到自己本身不是完美的,推导出去,放之别人和外界事件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3. 要善于留有余地。诚心诚意地体味“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状态,把它转化成行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