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摩洛哥盒子与买椟还珠

奢侈态度 作者:王迩淞


想当初,我女儿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是个准花季少女了,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时最让她着迷的人物既不是大美女章子怡,也不是歌坛天后张惠妹,竟然是传说中的神探福尔摩斯。这大概起因于我曾经送给她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从那之后,这套书就成了她最好的伙伴,甚至到巴黎上学时都还随身带着。

女儿总是手不释卷的样子,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读福尔摩斯的情景,于是我也找时间重读了一遍。经典就是经典,每次重读必有新鲜收获,这回让我发现了一个蛮有意思的细节……

书中有两篇宝石被盗的故事,一个叫《蓝宝石案》,一个叫《绿玉皇冠案》。这两个案子中的宝石都是来历不凡、身价了得。前者属于一位伯爵夫人,是19世纪在中国厦门发现的超大颗蓝宝石,堪称举世无双,价值连城。后者更是令人咋舌,那是一个镶嵌着38颗大绿宝石的皇冠,乃是大英帝国的国宝。

这是两个完全独立、毫无关联的故事,但它们却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此贵气逼人的宝物,竟然都使用了摩洛哥的首饰盒。当然,这纯属我个人发现,与福尔摩斯如何破案无关。我只是觉得奇怪,为何柯南·道尔两次提到它,难道只是巧合吗?

我不认为这是巧合,但这也不是作者刻意而为,因为它们在案件的破获中并未起任何作用。我想,这大概只是作者根据他当时的生活经验和各种见闻所做的细节处理而已。于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看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通常越是作者随手拈来的细节,越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景象。这就说明在柯南·道尔生活的年代,英国社会的有钱人大都使用摩洛哥出产的首饰盒。换言之,当时摩洛哥出产的奢侈物品,在欧洲上流社会相当流行。由此可见,那时摩洛哥的手工艺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对此,我女儿给我提供了一个佐证。她告诉我,她在巴黎一个著名的旧书市场上曾见过一本小册子,是法国人写的,书名叫做《摩洛哥的格调》。这本书以极其推崇的笔调,描述了摩洛哥的传统工艺和设计品味。看来不光是英国人为之倾倒,对于摩洛哥的奢侈风格,法国人同样心向往之。

其实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摩洛哥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至今仍有不少法国人居住在摩洛哥。提起这个以阿拉伯风格建筑著称于世,而且略带神秘感的国度,法国人一向是赞誉有加的。他们认为这个民族不仅拥有高超工艺与制造传统,同时也不乏精神追求和精致品位。面对全球公认的最讲究奢侈与品味的法兰西民族,能在奢侈品领域赢得他们的尊重,显然摩洛哥人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看看柯南·道尔笔下的摩洛哥盒子吧。可惜他描述得不是很详尽,只说这用来放珠宝的盒子是黑色四方形,外面包裹真皮材质,里面则衬以柔软的肉色天鹅绒。我们只能从这寥寥数语中,去推想它那已然久远的神采。虽然作者语焉不详,但我们还是能隐约感觉到,它透射出一种精致与考究的氛围。

想象着150多年前柯南·道尔笔下的摩洛哥盒子,不禁又联想起一个更久远的中国盒子。那也是一个首饰盒,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在中国可说是人尽皆知,那就是成语“买椟还珠”里的那个“椟”。椟者,木盒也。可这是怎样的一只木盒子呢? 为何有人买下了它却又把里面的珠子还回去呢?这真的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是愚蠢行为吗?这个典故的含义真是如此吗?要想解答这一连串的疑问,就得先弄清楚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因为这个典故最初就来源于《韩非子》。

一位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或许是因为担心不好卖,所以给珠子配了个非常漂亮的盒子。有多漂亮呢?“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人家韩老先生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位卖珠者把盒子做得太精美、太豪华了,又是用高级木材,又是用香料熏香,外表还镶嵌各色珍珠美玉、宝石翡翠。这样的盒子可是比里面装的珠子要漂亮多了,而且其自身就无比珍贵,任何珠子的价值都要远逊于它,于是郑人便只买了盒子,而没买珠子。韩非子就说这位楚人只能算是很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卖珠子。这才是“买椟还珠”的真正含义!其实韩非子是要用它来比喻过于注重枝节问题,就无法达成主要目标。就像这位楚人,想要卖珠子,却被盒子抢了风头,珠子反而没卖掉。

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件事,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虽然楚人“卖珠”有些思路不清,可郑人“买椟”却是品味不凡啊。如此奢华的盒子,里面无论放什么宝物,都会被它的风采所遮盖,其工艺价值显然已大大超过了实用意义。若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若不是对精巧工艺和精致物品有强烈爱好之人,又怎会花钱买它呢?

然而,当今各类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都是“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说白了,就是“郑人是个傻帽儿”。原来,被批评对象已经从楚人换成了郑人,明明是很有眼光的“买椟”之举,也成了类似“丢掉西瓜捡芝麻”的可笑行为。

为何会发生语义的翻转,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中国人价值观的转变却是有目共睹的。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我们在对“买椟者”的嘲讽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追求精致的执著,丧失了尊崇工匠的传统,也丧失了曾经高超的工艺。

比起一百多年前的摩洛哥首饰盒,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首饰盒显然更有风采,也更为奢华。但相比前者成为罪案故事中的道具,后者的命运却显得有些滑稽,它在一个被曲解的成语故事中,成为了导致曲解的原因所在,但这本身也是一种曲解,因为所有的人都忽略了它的真实样貌。这话是有点儿绕得慌,可是没办法,这就是实情,任何滑稽背后,都纠结着无奈的心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