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言(1)

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孙立坚谈世界经济 作者:孙立坚


2008年爆发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大海啸带给世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导致经济周期出现百年一遇的“大调整”,而且,也让人类看清了自己如今正处在一个“自我变革”的重要阶段。从全球化带来的“失衡结构”,到欧美金融创新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的特征,无论是 “得益者”还是“失落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危机感,都会不约而同地形成一个共识:改变现状,尽快从危机的低谷中走出来!

本书的第一部分,收录了笔者在2007年3月~2009年12月期间,从追踪美国“次贷风波”,到关注美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大海啸对本国金融体系的冲击以及救市政策可能带来的后遗症的过程中所写下的研究心得。读者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仅能够再次身临其境,感受刚刚过去的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金融大海啸,而且,也能够和笔者一起静下心来,再度思考“病变”的缘由,体会曾经历过上百次金融危机冲击、又从每次危机中爬起来不断向前跃进的美国,在解决这场危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与“过”。

因此,笔者写作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不断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今后也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内外危机冲击和挑战,笔者希望每一位读者在看完这部分内容之后,能够自觉地建立起危机意识,从我做起,努力监督和消除事前可能发生“病变”的一切毒素;即使事后危机突发性地降临,也能将心态调整至临危不乱、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境界。其次,处理好国家和市场、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战胜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法宝。如果读者看完这部分内容后能在这个问题上受到启发,那么,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以及国际化建设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就会自觉地去探索一系列合理而又不缺乏活力的解决方法。最后,如何处理好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是笔者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苦思冥想的大问题之一。因为它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问题。任何简单地认为“金融落后就需要大搞金融创新”或者“金融创新会招惹麻烦,干脆就封杀”的这类想法,都会让我们处在一个抵御危机能力十分低下的水平上。另一方面,它更多的是一个反映在“主观上”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客观上”的问题。因此,读者阅读完之后如果也能与笔者一起去关注金融创新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产业空洞化”、“流动性过剩”等人为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简单地把“降息、房价下跌所造成贷款违约率上升”的现象看成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偶然事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未来中国经济所形成的技术强国和金融强国“共存”的基盘就将是稳固的,就不会出现日本、东亚危机受害国所遭遇到的那种“悲惨命运”:在迈向金融强国的道路上却让投机资本断送了自己所设计的光辉前程,甚至把过去已经打造出的经济强国的格局又拉回到了一个“经济弱国”的尴尬地步!

第一篇题为《次级债风波的影响为何是“重量级”的?》的文章,旨在告诉读者“次贷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创新驱动和创新模式选择的问题。美国就是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所有在原来体系中的监管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运作模式不仅没有抑制风险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篇题为《美联储为何“骑虎难下”?》的文章,把读者又带回到了次贷危机最波澜起伏的时刻——以雷曼兄弟破产为事件的转折点,从一场美国本土的以房地产市场泡沫为导火索的“次贷危机”演变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大海啸。作为处在风口浪尖的、身兼美国中央银行和美国金融体系监管双重职能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在如何尽快稳定局势以防“系统性风险”爆发,而同时又要制止“拉”美联储进来收拾残局这样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出现这两个很难兼顾的任务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上,“大而不倒”的定律还是在这场金融大海啸中得到了应验。

第三篇题为《谁“惯坏”了华尔街的精英们?》的文章,向读者阐述了华尔街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滥用金融创新的工具,上演一出“道德风险”的闹剧,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并且,受此启发,笔者对中国今后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