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蒋介石黄山官邸返回市区时,卫立煌仍旧与杜聿明同车。他试探地问:
“光亭,你对委座的指示有何感想?”
杜聿明闷闷不乐地摇摇头:“感想有什么用?委座向来不容质疑的。”
卫立煌微微笑道:“委座委我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你为副长官,率领部队入缅作战,就是同舟共济。所以应该敞开胸怀,推心置腹地谈一谈。”
杜聿明看看对方,觉得卫立煌还不至于打自己的小报告。于是颇为愤慨地说:“要说英美的装备比我们精良,这是事实;因此就说英美将领的战略战术比我们高明,那实在不敢恭维。我们有抗战四年的经验,而英美在此之前多年没有战争,将领乃至士兵都缺乏实战经验。怎么用兵,怎么布阵,光是口头上讲讲是没有用的——纸上谈兵乃兵家所忌!结果反要我们去听这些人的指挥,太没有道理了!”
卫立煌点点头:“唔!你的话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史迪威前前后后在中国十年之久,自称是‘中国通’,美国政府大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派他来中国的,跟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打交道,甚至让这样的人来指挥,那是十分危险的。”
杜聿明长长出了一口气:“委座也并非不知,但是,据说美国人准备装备我们六十个师——这确实具有极大诱惑力。这些装备及其他一切援华物资的‘分配权’,都掌握在史迪威手里——他有这样一张王牌啊!”
卫立煌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我们已经抗战了四年之久,我相信就这样再抗战四年也没有问题。何况美国人援助我们抗日,并不只为我们中国的存亡,而是利用中国战场吸引日寇大量兵力。如果我们失败了,日本人就可以用中国战场上的百万兵力去打击英美两国。所以,我认为不管我们是不是听从史迪威指挥,援华方案是美国国会既定方针,他史迪威想要从中阻挠也办不到。”
杜聿明承认卫立煌的观点有道理。但是,他同时也清楚蒋介石贪得无厌,总想多向美国人要些援助,这就只能通过史迪威去向罗斯福总统讨要了。再者,尽管援华是美国国会既定方案,史迪威阻挠不了,但是,史迪威可以少给,把时间拖长了慢慢挤牙膏,甚至可以向罗斯福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扣掉一部分。所以苦笑道:
“长官,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小人的特长史迪威是具备齐全的。”
卫立煌一笑:“真是精辟之极的分析!但是,你的第五军将是入缅作战的主力,所以你的态度很关键。”
杜聿明哼了一声:“第五军是不会听人摆布的。委座讲了,部下可以直接请示。”
卫立煌听了不禁一惊,因为他对当时蒋介石如此回答就很有意见,认为是很不负责任的话,却不料杜聿明竟会当了真。于是十分严肃地说:
“光亭,你不能存有这样的幻想。缅甸距重庆何止千里,而且战场上瞬息万变,容不得你再请示委座。再者,你听委座的,史迪威可不听总司令的,僵持起来,你也难办啊。”
杜聿明听了不禁皱紧了眉,卫立煌考虑得太对了,而且即便没有史迪威从中捣乱,蒋介石也惯于在千里之外看着地图指挥前方打仗,甚至往往命令下到一个师、一个团,这都是前敌指挥官所无法接受的事。但是,他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连蒋介石的命令也能抗拒吗?于是盯着卫立煌,试探地问:
“请问长官何以教我?”
卫立煌淡淡一笑:“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必须有这点主动权,否则是无法随机应变,取得战争胜利的。”
杜聿明连连点头:“长官教诲,光亭当牢记于心。”停了停又奉承道:“有长官来指挥,是十万远征军将士的福气。部下有信心在麾下效命,必能取得胜利。”
卫立煌又淡淡一笑:“我是行伍出身,谈不到有什么韬略,倒是你刚才讲的,从东征到现在,仗打多了,也积累了些经验,仅此而已。交兵接刃,还要靠你们这些黄埔将领。”说着转过身去,面对着杜聿明:“光亭,昆仑关大捷,大长中国人的志气,你的威名也远震了,这次到了缅甸,再打几个昆仑关那样漂亮的战役吧。”
一提昆仑关大捷,杜聿明来了神,眉飞色舞地说:“昆仑关一役,证明日寇并非不可战胜。第五军是钢铁之师,一定能所向披靡!请长官放心,第五军决不会给长官丢脸,也要让英国人、美国人看看我们中国军队是能打败日寇的。”
卫立煌有点惊讶了。他曾听人说过:杜聿明自从在昆仑关打了胜仗以后,便有点目中无人。现在看来果然傲气十足,他认为这不是好兆头。但是,现在又怎么能对杜聿明劝说呢?所以他只是笑了笑,没再接茬儿。而且,原本想和杜聿明谈谈关于入缅后应注意的一些事项,譬如应取得缅甸华侨的支持,和缅甸人民和政府搞好关系,充分与友军合作等等,都不便再谈了。
进城后张治中将卫立煌送到两浮支路军政部招待所住下,并对卫立煌说:
“俊如兄请好好休息几天吧,估计过两天委座还会召见一次,便可以让你去赴任了。一有消息,当即奉告,请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