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季羡林
当一个人走过50、60、70年……乃至更长的岁月后,忘记就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季老曾经在文章中谈到一位老朋友,在拜访的十几分钟里连续问了季老三次“你是谁?”这个问题。衰老,自是让人欷歔的事情,但能够忘记,对人生来说又是一个必须学习的课题。
尤其是对于一些悲伤、挫折、困苦的历程,忘记常常比记住要好一些。
有一对瑞典夫妇和奥地利夫妇一起参加一个登山活动,在半途中遇到了雪崩事件。在逃避过程中,他们陷进了一个山洞。虽然4人都活了下来,但同时他们也困在了山洞当中。
面对严酷的现实,两对夫妇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接受现实生活——与世隔绝的山洞生活。他们定下规矩绝口不提外面的世界,像平常生活一样按时作息,把山洞看成自己的家园,每日休息、洒扫、交流,日常活动按部就班,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
不知不觉中,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没有救援队前来搭救,山洞里也没有找到出去的路径,而且他们的食物也已经吃完了。于是,他们开始在山洞里寻找一切找得到的食物,从地层里挖出的虫子、老鼠,还有从洞口掉进来的小鸟尸体,凡是能够入口的东西他们都找来充饥。
这样过去了不知多少时日,家乡的亲人都认为他们已经死去。然而一天又发生了一次雪崩,山洞在震动中出现了另一个出口,救援队这时也从新洞口发现他们,并将4人救出。这样,两对夫妇活着回到他们的家乡,成为当地的明星人物。当媒体询问他们活下来的秘诀时,他们总是非常平静地回答:“没有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我们在洞中学会了忘记。忘记遭遇,忘记周围环境,只记住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
忘记不幸,是积极面对的另一种开始,也是新生活的开始。只不过,我们常常是记忆过好,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对于丧失阿毛的痛苦无法摆脱,逢人便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阿毛的死本来是个悲剧,但祥林嫂对这个悲剧的反复温习,又造就了她自己的悲剧。她活在过去的痛苦里,于是也死在过去的痛苦里。
在生活中,我们要以祥林嫂为戒。任何人,遇到那种见面便诉苦,而且同一体裁反复诉苦的人,都会觉得心情不爽。所以,我们也不要把一些小小不顺、挫折拿来折磨朋友、折磨自己。若到不快处,高歌痛饮一场潇潇洒洒把这一页翻了过去,也就罢了。何必搞得死去活来,纠缠不休,叫人看了,先是“哀其不幸”,后便是“怒其不争”,何苦来哉。
其实,上帝在创造生命的时候就给我们每个人安装了一个“金山清理”软件,定期不定期地清理一些“碎片”“历史痕迹”之类,只不过这个动作是“后台运行”,所以我们常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就忘掉很多事情。快乐豁达的人,后台运行中就把痛苦淡忘了,而太过执著的人,后台运行中却清理了快乐留下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