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
爱国,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
因为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供给我们表达爱国之心的经典方式——抛头颅洒热血的硬性条件都不复存在,我们没有机会像季老那样在青少年时代与日本帝国主义斗智斗勇,也没有机会感受旧时代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但,每个人都应该相信,爱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我们生来有父母一样,每个人生来也有自己的祖国母亲,热爱自己的母亲和热爱祖国是相同的道理。
有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描述一个水手,他因为是在公海上出生的,所以没有国籍,他是完全的自由公民。当战争爆发后,很多船员和乘客都接到政府的入伍通知书,他们需要马上告别亲人、朋友,应征入伍,送上炮火纷飞的战场。
于是,很多人为了逃脱兵役,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因为谁也不想在战场上丧命,唯独那个世界公民——无国籍的水手,欣然入伍。大家都觉得他是笨蛋,是在自杀。但水手的解释是:我很高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换句话说,这个水手入伍的条件是,获得该国家的国籍,尽管这有可能丧失生命,但在水手看来,拥有自己的祖国是高出生命之上最崇高的事情。
国家,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归属。当然,就像百度百科“爱国”词条上写的那样,爱国首先是公民的起码道德。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所以热爱这里的每一寸河山。无论美丽、贫困、富饶、灾难,这种爱都是不可改变的。张明敏有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唱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颗丹心,是为爱国。但爱国并不是盲目,也不是狭隘。季老说过“化成灰都要爱国”,是他的一颗丹心,但同时他也说过:“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是季老对爱国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涉及爱国的本质问题,如果不明白爱国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不负责任的公民,也是不够聪明的人。
有资料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在最高峰期达到了380万人,平均维持在200万人左右。不断伤亡,不断补充,最后没有枪杆高的日本青少年也被送上战场。但是,这均衡维持200万人左右的固定士兵数字背后,并不是被兵役条例约束来到中国战场实施烧杀抢掠的年轻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怀抱无比热情,对国家奉献极致忠诚的爱国者。根据《血祭太阳旗》这一资料公开的数据显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约有200万名日本士兵命丧疆场。
如果一个人搞不清楚爱国的本质是什么,就会像这些日本士兵一样,在盲目的爱国热情中把生命糟蹋在一件非常丑恶的事情上而不自知。当年,希特勒同志正是以爱国者自居来屠戮全世界的,而善良的德国人,在爱国热情趋势下在后方日夜加班为前线士兵制造屠杀的子弹。
所以,鲁迅、孙中山、李大钊这些人物才能成为爱国者。换句话说,爱国,同爱一个政权是两个概念。一个国家被热爱是没有理由的,这就同血缘关系一样。但一个政权被热爱,其逻辑关系就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出的“自由、博爱、平等”这些金光闪闪的政治原则。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关于《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等,是现代社会构架的坚硬基石。
那么,如果现在来回答,爱国的本质是什么?爱国并不是说让一个国家成为最强盛者,而是通过努力让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体制之下。前面我们讨论过慈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之公平,其实一切道理追溯到源头总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去做实业品牌强国,在“家乐福事件”中抵制法货,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都是爱国的表现,也是公民素质的体现。但是,归根结底,爱国是爱我们的兄弟同胞,是使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能得到公允对待,是使我们的社会体制更人性化、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