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不知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在那些知足常乐的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季羡林
季老认为“不知足”是一种很好的心态,可以使人进步,促其取得成就。季老在谈论这个观点的时候,更多借助了学术研究上的心得,事实也正是这样。季老在80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坚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新的学术课题。每天早上,季老总是点亮朗润园中第一盏灯,开始学习,即使最后在301医院的日子,季老也愿意把自己的房间改造成书房,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状态。
因为不满足,所以在追求。这是季老“不知足”三字中的真谛所在。对此,加拿大籍学者迈克·弗兰在《变革的力量》中提到的观点,与季老可谓心有戚戚。迈克在该书中写道:“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假如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不断提出问题的时候,说明他有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出问题,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没有问题的人,常常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者的表现状态。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摩尔的学生。某日,大哲学家罗素跑来问摩尔:“你这么多学生,哪个是最好的呢?”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罗素问。摩尔答:“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维特根斯坦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困惑的神色,并总有一堆的问题。”
历史的发展正如摩尔所说,维特根斯坦很快成长为一位年轻而声誉日隆的学者,其名气甚至超过了罗素。
于是,又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因为他没有了问题。”
不满足现状,并时刻能提出新问题,是一个人正在快速成长的一个标志。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解读,不知足,就是为了做得更好,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益求精的姿态。这种姿态,不单单适用于学术领域,我们个人的成长、商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进取和求精的态度。例如,郎咸平教授在很多演讲中就反复提过一个观点:中国企业的成功,需要精益求精。
海底捞,起源于四川的一家普通川味火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一家极具品牌口碑和美誉的餐饮品牌。可以说,在京城餐饮界,提起海底捞,那是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当别的餐馆门可罗雀时,海底捞的顾客永远在排队等位子。
那么,海底捞的制胜诀窍是什么呢?——是被称为“变态”的服务。海底捞在消费体验这个点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几近极致。很多朋友都知道,去海底捞吃饭会被赠送眼镜布,但很少人知道这眼镜布后面的服务创新机制。
其实,海底捞赠送的眼镜布有一个专属的名字,叫做“包丹布”。因为,送戴眼镜顾客眼镜布这一服务方式是由一个叫包丹丹的员工发明后,进而全面推广的。而且,海底捞各店在使用“包丹布”这一服务策略时,都要付给包丹丹知识产权费200元,当时海底捞有38家店,包丹丹就得到7600元的版权费。当然,最终经过协商,包丹丹得到3800元,剩下一半成为创新基金,鼓励全体员工在服务上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海底捞以“变态”服务闻名,但海底捞的老板从来不会在服务上止步不前,从眼镜布到半份菜的推荐,从美甲到赠送爆米花和柠檬水,海底捞的服务创新永无止境,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京城餐饮行业的竞争方式,提升了全行业的服务水准。
其实,很多商业性的案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在某领域中永无止境做到第一,从而获得消费者认可。不知足,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跟上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当然,最重要的是:永远比你的竞争对手更不知足。
比对手更不知足,总是那些超越者的特质,也是那些如Google、Facebook、腾讯、华为这样“伟大公司”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