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序/营造人与空间的亲密关系

我家房子160岁:住在德国童话屋 作者:胡湘玲


喻肇青(中原大学建筑系教授)

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而湘玲和仁正的房子是值得写一本书的。这是一本“大书”。在湘玲细说的故事中,带来了很多层次的讯息,对现在的台湾尤其重要。

从一栋 1843年建的老房子对两人的呼唤开始,到学习如何自己动手修“古迹”的四年之中,所有发生的故事都只围绕在德国中西部小小的乡间聚落,但所传递的却是从“家”到“地球”的省思。

家,是一个很妙的地方,是人最后的立足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安心地躺下,摆脱外面世界必须与地心引力抗衡的身体制约。当我们一天在外疲惫甚至委屈,回到家,摊在自己最“合身”的老椅子上,外面世界的一切好像都可以放下,就像回到儿时妈妈呵护的怀中。家在关照我。但这个关照不是没有代价的,是因为我们平常也时时刻刻关照着这个地方,清扫、布置,用我们的生活让这个地方活起来。湘玲和仁正让 160岁的老房子又活了起来,日后,她也会像老母亲一样地呵护他们。这相互的关照是人与空间最亲密的生命关系。

家也是呈现人“存在”状态的地方,是“居的所在”。定居,是透过建造达成的。在建造的过程中,我们将“物”集结在一起形成“空间”,同时也将“意义”编织在一起形成了“家”。尤其,仁正和湘玲亲自动手修建,不仅把对家的关照注入,更将安顿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埋在这栋会呼吸的老房子中。

从仁正学着买工具、找材料、处理垃圾,到古迹保护官的坚持和工匠的行规,种种细节都反映出对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的重视,和对环境保护制度上的用心;从使用绿色营建技术即可享受的房屋超低利贷款和减税优惠,直接看到德国政府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务实政策;从减少耗能的外墙到代替石化燃料的生质能干材,也指出过去的生活智慧所暗示的未来永续生活策略。这都是为了修老房子而投入对“地球”的关照。

这是湘玲第三本“盖房子”的书。从白俄到潭南,再回到自己的家,身为研究科技变迁的社会学者,对建筑有深刻的体会和洞察。尤其是本书的文字非常细致动人,唤起了我所学的建筑知识,不断在脑中与文句交织,而身体似乎跃跃欲试,有一种想和学数学的“实践家”仁正一起动手的冲动。真羡慕当时在现场的朋友。

从德国又梦又真的古迹,到台湾现实的生活环境,确实有不可跨越也不需跨越文化的差异。然而,从差异中看到自身的处境,而能反身自省,才是重要。湘玲说:“盖自己的房子、养一个儿子、种一棵核桃树”是很多德国男人的人生大梦,那你我的大梦又是什么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