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节:译序(1)

道德情操论 作者:(英)亚当·斯密


被温总理五次推荐的亚当·斯密巨著:道德情操论

译序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斯密于1723年生于苏格兰法夫郡卡柯尔迪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转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修辞学与文学;1751年,又以教授的身份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后当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64年辞职,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在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中,认识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重农学派代表魁奈和社尔阁等名流,这对他后来经济学说的形成影响甚大。

斯密生前发表了两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旧译《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前者影响力在经济圈,而后者则广泛涉猎伦理学说。但在学术圈之外,似乎更多的人只注意到他对经济圈做出的贡献,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这可能是因为西方工业革命导入商业社会的缘故,致使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利己"上--所以当人们把他的《国富论》奉为经济学"泰斗"级教科书时,对他"不务正业"地研究广含"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操论》伦理观点,就有些不太适应了。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形成认识上的冲撞,起于与亚当,斯密同时代广出哲学家的德国。正是日尔曼人首先掀起了关于"斯密问题"(也叫"斯密悖论")研究和辩论的热潮,以至后来这种热潮席卷全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有趣的是,三百年过去了,有关"斯密问题"仍没有一个能受到公允的解构,以致于"斯密问题"迄今为止仍是学界的一桩"悬案"。

应该说,《道德情操论》作为亚当·斯密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其地位并不在《国富论》之下。但奇怪的是,《道德情操论》和作者的死亡一样,当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也许人们正在全神贯注地为法国大革命事变和英国农村方面可能引起的反应担忧。他下葬于坎农门教堂墓地,坟上的墓碑很不显眼,上面却刻着:《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很难想象一个能比此更为持久传世的碑铭了。相比之下,他在任教时期写下的《道德情操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