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节:对于归责的三种误解(2)

高难度谈话 作者:(美)道格拉斯·斯通


如果你发现自己深陷指责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或是无法抑制住心中想要让对方承认自己错了的欲望,也许,你能够通过向自己提问的方式获得一些解脱:“我在宣泄情绪时是否有所遗漏呢?对方是不是已经认可了我的情绪呢?”当你仔细思考并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维模式早已由原来的指责转变为归责了。到那时,你便会了解到,理解和认可才是你一直在真正寻求的东西。你其实想从对方那儿听到的并不是“这不是我的错”,而是“我知道自己伤害了你,真的很抱歉”。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种评判,而后者是理解。

误解三:探求归责意味着“指责受害者”

当某人指责受害人时,他们其实是在暗示说,受害人不过是“自作自受”,这样的结果完全都是他咎由自取,甚至说自我牺牲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无论是对受害人来说,还是对另一方而言,这样的观点都是很不公平的,而且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

从任何角度来说,双方归责都与指责没有任何联系。让我们设想一下,深夜,当你独自一人在街上行走时,你遭遇了袭击。这时,“指责”会问:“你是否做错了什么?你犯法了吗?还是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你是否应当受到惩罚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你什么都没做错,你本不该受到袭击。遭人袭击并非你的错。

同样的情况,如果换成归责,所提的问题就会大不相同:“我做了什么促成了此事的发生?”即使是在那些你无需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如果你选择了归责,也同样能从自己身上发现责任的踪影。作为被袭击者,你其实责无旁贷。为什么?因为是你选择了夜晚独自一人在街上行走。如果你当时在另一个地方,或是和一群人在一起,你受人袭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有人能够对此事负责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可以惩罚袭击者。如果我们期望能够让你感觉到自己更强大了,那么,我们会鼓励你学会归责,学会在每件事情当中发现自己的责任。你也许无法改变他人所应承受的责任,但是你却能够经常地借助于归责来改变自己的责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