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木同我出门时,天还没有大亮。九月末的北京已是一片清凉,我穿着白色衬衫外面套了件浅灰色毛衣却还是有些凉。江水木一边提着我的旅行袋,一边跟我感慨今年的秋天来得尤其早。他说:“小绿,沈阳该是比这边还要凉些,你回去自己注意身体,千万别感冒了。”
我们乘公车转地铁到军事博物馆站,下车后又坐出租车到西客站。楼上楼下地绕了一圈后,我们两个人都蒙了。我这才赶紧掏出车票来看,T12北京—沈阳北,并非北京西。我跟江水木大眼瞪小眼,我说:“怎么办?”
江水木说:“赶紧去北京站吧。”
“那也来不及了。”
“那也得到北京站啊,去沈阳的车全在那儿停。”
“那你呢?”
“我去把票退了,先送你走,然后再说。”
说完江水木便急匆匆地奔向退票处。我在心底感慨,好久不回一次家,好不容易回去了,却连车都错过了,真是够曲折的。
我们兜兜转转从车站出来时,外面的天已经大亮了。路上逐渐热闹起来,行人匆匆赶着上班,卖豆浆、茶叶蛋的小摊,还有卖麻花油条的都支好了。天边的太阳尚未完全升起来,并不透亮,红彤彤的,却更让人有“伊始”的感觉,于是,我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匆匆拍了一张,还有一张是路边的公交车站牌。
我有时候忍不住猜想,人是否是有先知的?要不那日我怎会鬼使神差地拍下这些?直到日后才明白,其实之前所有铺垫好的,都是为了日后的作别。
譬如感情。
譬如行程。
车子一路向北,秋色愈加浓重起来。旧日熟悉的北方的天空,湛蓝而高远,远远地被耸立的高压线割裂成不规则的形状。记得有一篇小说,作者这样写一九九八年的沈阳,说那时的天空仿似油漆涂抹上去一般,蓝得纯粹。我当时读了的第一感想便是——那也只是遥远的一九九八年。而今,早已不似从前。
邻座的男人该是湖南人,说一口很不标准的普通话,还问我要不要吃他带的酱板鸭。我微笑着谢绝,然后把头转向一边。坐在对面的女人便痴痴地笑,眼里颇有促狭的味道,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尤其是她口里呼出的气让人着实受不了,抑或是我太矫情敏感。最后,我干脆掏出本书垫在桌子上望着窗外发呆,倦了便闭上眼睛迷迷糊糊地小睡。
就这样恍恍惚惚了大半日,途经众多我熟悉或陌生的城,其中有一座,便是我昔日读大学的地方,短短数月,却已物是人非。我还以为自己会有下车的冲动,结果没有,因为心底明了纵是下去了,也再无去处。我们只是路过这里,只是交付曾经。
正对着车站的一条狭小巷子里有一家“湘岛宾馆”,当日沈安年来时,便住在这里。我们还在卫生间的水箱里放了一枚硬币,像一部韩国电影里那样,男女主人公把一只高跟鞋放在汽车旅馆的水箱里,可惜,我没高跟鞋可放,那个造价太高,相比之下,还是一块钱的硬币实惠些。
楼下那对卖鸡蛋灌饼的中年夫妇同是河南人,许是因为与沈安年算是老乡的缘故,当时我们都觉得他家的鸡蛋灌饼分外好吃,火候正好,香酥可口,生菜也新鲜。那时我与沈安年总是抢着对方的灌饼吃,一边吃一边唠叨对方太胖,该是减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