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忍耐与意志(7)

自己拯救自己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这个法令后来被翻译成拉丁文、法语以及荷兰语,并由大使分发到欧洲各国。国王在法令中写道,撒克逊自瑞典人入侵以来多灾多难,国民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为了促进撒克逊工业的发展,增加撒克逊的财富,国王要“加强对国家土地的利用”,并且经过能工巧匠们的周密调查,他们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比印度瓷器还要精美的红色瓷器”;还有“色彩丰富,可以切割,具有光泽的瓷器,可与印度瓷器媲美”;最后还强调,“白色瓷器的样品”已经问世,有望在不久以后进行大量的生产。法令最后还邀请“外国的艺术家和手工业者”来撒克逊,为这一新行业的发展尽一份力,他们将获得高额回报,并由国王为他们担保。或许这一法令最能说明伯特发明的重大意义。

德国新闻界均认为伯特为撒克逊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伯特被任命为皇家瓷器厂的总管,同时,他的待遇也进一步提高,相当于男爵的地位。毋庸置疑,这些荣誉是他应得的。但他所受到的待遇却是残酷而不人道的。两个皇家官员看守着他,一位叫马修,一位叫纳米茨,他们才是工厂的主管,伯特仅仅是工人领班兼国王的囚犯。在迈斯的工厂建造过程中,他的助手无法独立完成工作,伯特只好在士兵们的监视下奔波于德累斯顿和迈斯之间。甚至完工后,他还被关进屋子里。他屡次写信给奥古斯丁一世,恳求减轻惩罚,其中一些信件写得非常感人。“我将把我做的一切都献给瓷器制造工艺。”还有一次,他这么写道:“我的成就将超越以往任何一位发明家,只求您给我自由,自由!”

但是,奥古斯丁一世无动于衷。他给他金钱和荣誉,唯独不给他自由。一两年后,他开始厌倦了。他厌恶这个世界,也厌恶自己,他开始酗酒。他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坏榜样,厂里的工人纷纷效仿他,一时间,工厂里到处是醉鬼,争吵和打架的风波接连不断,有时还不得不调军队过来平息这群工人的纷争,不久,总共三百多个陶工被关进了阿布莱齐堡,成了囚犯。

1713年5月,伯特病危。奥古斯丁一世唯恐失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奴隶,起了些许善心,给他安排了一辆马车,准许他在一个士兵的看守下四处走动。这使他的病情稍微好转了一些,他偶尔还到德累斯顿转转。

1714年4月,奥古斯丁一世在一封信中答应赋予伯特完全的自由,但这一切来得太晚。由于长期遭受身心摧残,伯特在所剩无多的时间里,除了工作就是酗酒,没有了雄心壮志。长期的幽禁,使伯特的健康日益恶化,在病魔的纠缠中,他又残喘挣扎了几年,直到1719年3月13日,死亡终于将伯特从多年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伯特死时仅有35岁。他是在夜里下葬的,就像一条狗一样,被草草埋进迈斯的约翰尼公墓。这就是撒克逊最杰出人物的悲惨下场。

瓷器制作很快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撒克逊带来了极大的财富。后来,欧洲国家纷纷效仿。尽管软陶的发现比伯特的发现早14年,但人们很快注意到硬瓷的优点。

自1770年开始,硬瓷便挤掉软陶,独霸市场。至今瓷器制造仍是法国最发达的工业之一,这里出产的瓷器质量之高是举世公认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