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天道酬勤(5)

自己拯救自己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司戈特非常珍惜时间,他给自己订下一条规则,除了那些必须要额外调查或慎重考虑的信件外,当天的信件必须当天回复,不管有多少事情要他处理,他都能又快又好地办妥当。他每天都在凌晨五点起床,生火炉,刮胡子,穿戴整齐。六点钟,准时坐在桌前,开始写作:文件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他的眼前,参考文献整整齐齐地放在地板上。他那条可爱的小狗则安静地坐在书堆中看着他。当九点半左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他已经写出了足够多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结束今天的创作了。尽管司戈特殚精竭虑地工作,他的知识渊博,但他总认为自己学识不足。他曾说:“我这一辈子,曾无数次为我的无知和浅陋而苦恼。”

真正的智慧总是和谦逊相连。一个人懂得越多,就越不会骄傲自满。一位特里尼迪大学的学生去找他的教授,要求他的老师让他毕业,因为他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教授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于是婉转地告诫他:“实际上,在学问方面,我才刚刚入门。肤浅的人不过了解事物的一鳞半爪,就以为无所不知。知识渊博的人,才深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哲人总是谦虚地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如同牛顿所说,自己不过是在海边捡拾到了几只贝壳,真理的大海浩瀚无边。他的人生从死里逃生开始

德鲁勤俭节约,不在生活用品上多花一文,他发誓要凭自己的勤奋和节俭获得独立。艰苦创业之余,他还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他学习天文、历史、哲学——他之所以后来从事布道的工作,因为相对而言,这方面需要的书籍要少些。

——斯迈尔斯金言

尽管没有上面提到的那些人那么有名,萨缪尔·德鲁也有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父亲是康沃尔圣奥斯特教区一个贫苦的劳动者。虽然生活拮据,父亲还是想方设法供两个孩子上学,每周支付一便士的学费。老大杰贝兹对学习很感兴趣,各门功课的成绩都不错;小萨缪尔却很顽劣,八岁那年,他被送到一个锡矿厂淘洗矿石,每天挣3.5便士。10岁时,他开始在鞋铺做学徒。这期间,他吃尽了苦头。正如他常说的,“我就像锄头下面的蛤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似乎变得越来越鲁莽。他常常领一伙人偷人家果园里的果子。稍大一些后,他喜欢参加偷猎和走私。大约17岁那年,学徒期还没结束,他就逃走了,想去当海盗。不过,他在草堆睡了一晚后就清醒了,第二天又回去当学徒了。

死里逃生

不久,德鲁搬到普利茅斯附近去做鞋,在冒险心理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他参加了一次走私行动,差点搭上性命。

一天晚上,据说走私船快到岸了,要装运货物,消息传遍了整个卡拉福特地区:这个地区的所有成年男性,几乎都是走私贩。他们来到岸边等船。船一到,一部分人留在码头处理卸下来的货物,一部分人在船上装运货物。德鲁就在后者之列。那天晚上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装货刚开始就狂风大作,波浪翻滚。但船上的人决定咬紧牙关,这时,德鲁所在的那条船上,有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刮跑了,那人想伸手抓帽子时,小船失去了平衡,翻了。上面的人全部掉到了海里。其中有三个人瞬间就沉入大海。其他人则抓紧船舷打算飘回岸边,却发现船向大海深处飘去。他们只好放弃船只,向岸边游去。这时他们距岸边还有两英里。由于夜色浓黑,辨不清方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力挣扎,德鲁和其他两个人终于摸到了岸边的岩石,一直待到天亮:当有人发现并救起他们时,他们已浑身冰冷,奄奄一息了。有人从货船上搬来一桶白兰地,劈开桶盖,给每个幸存者灌了几碗。喝完酒,德鲁逐渐恢复了体力。随后,他步行了两英里才回到寓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