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方文明的“血腥味”(1)

中国没有榜样 作者:刘仰


500年来,西方强国发动的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为了掠夺财富。它们坚信:消耗财富的战争会成为他们最大的发财工具。当“弱肉强食”的逻辑上升到文明的高度,西方文明便因此充满血腥。

西方文明在自身的环境和文化逻辑中发展而成,自然有它适应自己的理由。但是,当把西方文明推行到全世界,它的问题就日益显现。因为,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环境,很多时候不能与西方文明相适应。在西方之外的世界里,人们甚至在感情上都难以同西方文明产生亲近感。强迫人们改变千百年来的习惯,常常会引发灾难。

美国学者亨廷顿总结了西方文明的一系列特征,在我看来,有些并不属于西方文明独有的特征,如政教分离,如法制社会。有些所谓特征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还在于经济模式,如市民社会。我认为,西方文明的特征大致有三:一是一神教,它导致了对绝对真理的幻想;二是个人主义,它导致难以克制的欲望膨胀;三是以物质财富为首要目标,导致了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消耗。西方文明这三个主要特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而也常常造成自身的矛盾。

西方文明虽然自认为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体系,但是,从个人主义到国家主权的逻辑延伸,使得西方文明的开放和多元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向反面。因此,西方文明的顽症同时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常常导致病人与他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文明的危害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晰,随着西方文明扩展到全世界,它的危害也被放大,既伤害着世界,也伤害了西方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西方社会试图以各种方式弥补自身缺陷,将自己的文明体系合理化。然而,上述三个基本特征不改变,所有的弥补和修复都只能是暂时的,西方文明的根本性顽症并没有治愈,随时都会再次发病。

不管怎么定义文明,文明的差异首先就是财富,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难以辩驳的差异。在财富相差不大的文明之间发生的冲突和战争,人们往往会用道义去衡量。而在财富相差悬殊的文明体之间,财富往往成为战争和冲突的唯一理由。胜利者似乎因传播财富的种子而得到宽恕,失败者似乎因贫穷而自取其辱。除此之外,抽象的文明口号都只是冲突和战争的包装。500年来,西方强国发动的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为了财富,消耗财富的战争反而成为最好的发财工具。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下,战争也因为其无可取代的发财功能而获得了巨大的合理性。

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遭遇的失败,从形式上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然而,从本质上说,却是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每一次被入侵者打败,都没有失去文化上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而且,入侵者也往往因在文化上被同化而得到谅解。唯独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的自我优越感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至于被很多中国人断然抛弃,洗心革面成为中国近代和当代史上最尖锐的声音。在此之后,不管人们能说出多少理由,权衡东西方文化的终极标准,始终都是财富。这个标准似乎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但是,这很可能成为人类的遗憾。

中国人在鸦片战争所遭受的失败,最终产生了文化上的强烈自卑,这种自卑严重影响到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判断。当自身的一切价值几乎荡然无存,或者被怀疑毫无价值的时候,因空虚而产生的填充渴望,往往使人失去判断力。尤其当财富的差异悬殊到高不可攀的时候,企图斩断自身历史,换一个“出生证明”的做法就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辛亥革命后的100年间被不断重复。无论如何,中国近30年来在财富方面的成就,其意义不可低估,它使自卑得到缓解,由此可以用更长远的目光观察历史和世界,也由此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西方文明。本章的内容,从几个方面简单总结西方文明难以解决的顽症。当然,这并不是对西方文明的彻底否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