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西方文明的“血腥味”(9)

中国没有榜样 作者:刘仰


对于中国来说,以西方模式走上工业化道路,也将产生大量的无产者。中国不可能实行奴隶制,不可能搞殖民地,也没有“无主”土地可供输出无产者。向外扩张来解决无产者问题,是西方社会工业化的首选方案。这一难题是否能够解决好,成为一个国家能否荣登霸主的重要基础之一。早期工业化国家中,英美选择了几乎毫无抵抗的“野蛮人”作为扩张对象,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地球只有这么大,扩张总有尽头。而且,后起者的扩张,还会遭遇先行扩张者的坚决抵抗,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对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开拓生存空间的大规模战争。这一军国主义方式,也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

苏联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来说,工业化起步晚 ,工业化程度落后,只好采用公有制方式。苏联的这一解决方案在中国也实行了一段时间,在实践上也存在着问题。公有制就是对内的革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现象,以公有制的方式让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变成最大限度的分散,从而避免无产者的产生。这种方式难以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无产者革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无产者参与革命的目的,其实是想变成有产者。但是,如果革命成功后,无产者真的变成有产者,革命性就会丧失,甚至会反对革命,从而变成自己曾经革命的对象。因此,为了保持无产者的革命性,不得不随时对新产生的有产者实行革命,因此,即便在无产者革命成功后,这种理论也很难让无产者变成有产者。

就人性而言,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财产。要让每个人长期保持无产者的革命性,其实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只有渴望变成有产者,无产者的革命性才会产生。变成有产者的渴望越是强烈,革命便越彻底。事实上,无产者革命成功后,也并非没有任何个人财产,但是,为了革命的纯洁性,就必须保持极端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造成的第一个问题是,名义上是公有财产,但是由于无法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身上,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第二个问题是,在实践过程中,名义上的公有财产往往被掌握权力的具体个人控制,从而打破平均主义的原则。于是,当无产者革命成功后,一方面变为有产者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掌握权力的人很容易成为隐形的有产者,长期保持的革命性,就会使革命对象再次发生转移,从国外对象又转到国内。由此可见,无产者的革命性,应该只是在社会财富极端不合理分配的情况下,并且,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解决时产生的。一个社会不应该让大多数社会成员长期保持革命性,否则,结局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公有制的根本性矛盾在于:每个无产者都希望成为有产者,因此才具有了革命性,但是革命的结果又难以允许无产者成为有产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