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美国不是榜样(5)

中国没有榜样 作者:刘仰


美国非常注重在中国发展教育,一是在中国本土办学校,二是吸纳中国留学生。1949年以前,中国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中,直接和间接地接受美国思想的人非常多,范围涉及各行各业,例如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她们完全介入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知识阶层和社会上层形成了明显的亲美倾向。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也以华盛顿为榜样,并毫不隐瞒地称赞美国。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早年派往日本的留学生也很多。但是,由于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并且始终不肯向中国诚恳认错,使得亲日势力在抗日战争以后就不再有什么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赴日的留学生也不少,但由于历史关系,亲日势力在当今中国很难产生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中国并肩作战,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开罗会议时,美国将蒋介石也纳入其中,中国俨然因为美国而成为美英苏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又将中国纳入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甚至还打算将琉球也交给中国,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走得很近。总体来看,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近代历史中,美国最成功地在中国培养了亲美的倾向,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商阶层中。

1949年以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由于意识形态和冷战的原因,出现了严重的对立。客观上说,造成这一对立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改革开放以后,中美关系渐渐恢复正常化。但是,有几个因素左右着近30年的中美关系,使得中国对美国的态度出现了复杂的局面,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内局势。首先,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没有改变美国自冷战以来形成的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的方式,加上新保守主义思潮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粗暴思维,使得美国常常无端地指责中国,甚至采取各种手段压制中国,或给中国制造矛盾,特别是向台湾出售武器,阻碍中国的和平统一,使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美国的这种做法引起很多中国人的不满。其次,中美之间经贸发展迅速,但是,美国常常把单方面的政治标准当成经济谈判中施压的砝码,硬是把一些纯粹利益关系伪装成高尚的原则,而与此同时,美国自己也并非那么高尚。这也同样引起很多中国人的不满。

美国的很多做法都是出于它的国家利益,只要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由于中国国内存在一个特殊现象,使得我们有必要正视这个问题,这就是在中国知识阶层和工商阶层长期存在的亲美倾向。这一倾向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严重的倾斜,使得中国国内的知识界、舆论界,在中美关系的天平上,常常倒向美国一方,鲜见客观公正的立场。与此同时,人们还渐渐发现,美国借由这个方式在“精神和商业上”的“最大收获”,要么是伤害了中国的现实利益,要么将伤害中国的长远利益。因此,中国知识阶层的这个倾斜,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在中国社会发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大多都经历过“文革”。他们在那段痛苦时期,遭受了很多个人的不幸,看到了社会的很多阴暗面,造成信仰的坍塌。改革开放之后,这批中国人要么是恢复了以前同美国的联系,要么是纷纷到美国留学,要么是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美国。中美两国现实中富裕程度的差距,使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个人经历所产生的对中国社会的不满,转化成对整个中国的不满,并将这一不满延伸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美国的冷战意识和新保守主义恰好为这些中国人提供了理论基础。“文革”结束后的“伤痕文学”,如今几乎成为“仇恨文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