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伦理判断概览
本书根据现代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证明:
"人性自利"是"人必须满足需要才能存活,才能幸福"的同义语。
人性自利,并非万恶之源,而是众善之端,是道德产生、社会形成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道德是人们自觉选择的与人为善、合作互利、患难相助的和谐生活方式。
自利是道德之母--个人是为了过幸福生活而自觉修养善待他人的道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幸福,也让他人幸福",就是良心,就是道德。
良心是道德产生的根源。良心就是孔子的"仁者爱人"之心,亚当·斯密的"同情心",康德的"善良意志"。
爱人不是利人,而是尊重或不损害他人自利的权利。
市场经济道德的本质不是无私利人,而是自利不损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市场行为就是人类的道德生活(非战争生活)的写照。
按双方协商同意的价格交换,就是经济人在厉行自利不损人的道德。
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损害别人的利益。
损己利人(无私利人)是双重的不道德:既损害自己的利益,又导致他人损人利己,对己对人都不道德。
每个爱占便宜的人,都希望他人是"活雷锋"。
一个"活雷锋"多的地方,肯定是损人利己者的天堂。
一个主张"无私利人"道德观的人,肯定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
大多数主张利己主义的学者,都提倡为己爱人、为己互利(即自利不损人)的道德。
道德的目的是自利,"不损人"是实现自利的手段。因为只有不损人的人,才会被社会或他人所接纳,实现为己互利的目的。
所有公职人员的服务都是有偿服务,不是无私利人。
军警、卫士、公务员因公损职,可歌可泣,堪称职业道德楷模,但不是无私利人的行为。
"患难相救"是一种人道精神,目的在于救助他人的生命,并非为了奉献利益或牺牲自己的生命。
慈善事业是先富人群为了回报社会、完善自己人格或企业信誉的人格道德行为。
慈善事业的宗旨是救助失去自主生存能力的人。
慈善的道德界限是救助他人自主生存能力,而不致使他人成为损人利己者。
慈善公理:救命不救穷,助残不助懒,助学不助贫,助能不助逸。
本书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等边际原理"证明:
"边际效益递减律"与"经济人理性自利",以及据以推导的"等边际原理"是经济伦理学中的三大基本定理,勘与牛顿力学"三大定理"媲美。
"边际效益均等"是资源最优配置--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步达极大值的标志。
只有人人追求最大利益,才能形成市场价格机制,调节资源最优配置,实现富民强国的目的。
社会制度正义的标准是无损一人地增进社会利益。
个人追求不损人的最大利益是制度正义实现的必要条件。
计划经济剥夺个人为己(自利)的自主权利,导致市场衰败,民不聊生。
市场经济保障个人为己的自主权利,促进市场兴旺,民富国强。
中国市场化改革之所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在于承认每个人参与市场交换,实现为己互利的自主权利。
经济人自利的自主权利是通过自己的自主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是无损他人的自主权利。
计划经济实行统购统销,剥夺个人自主选择权利,就是把人当作动物来饲养。
承认个人在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就是承认现代文明社会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