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好不要再次阻止经济的自然减速(1)

大通胀与再平衡:“后危机时代”的抉择 作者:刘煜辉


2010年7月公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多项指标出现明显减速,很多要求政策放松的鼓噪再次兴起。在我看来,经济减速再正常不过,目前中国经济只不过是重回2007年周期高点的回落阶段。

有时候要回头看看,才能清醒些。

2007年6月,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实际上就已经见了顶,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减速,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拐点。这说明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已明显放慢,企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消化成本上升的难度加大,利润增长被明显挤压。

现在大家多把当时中国经济下行的账算到中国人民银行紧缩货币的头上,最后世界金融危机一来,刚刚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就被“反危机”政策全面颠覆。世间没有后悔药,往往一些历史偶然事件的发生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国家原本正确的轨迹。

当下中国经济真的再次面临“二次探底”吗?减速很正常,现在这个速度是违背经济的内生规律硬推上去的。但经济短时间内还掉不下来,短期内再现2009年第一季度马鞍形的崩跌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大。

大家可能忘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是两年的,中央投资是留有后手的,只要需要,“钟摆效应”随时可能再次摆到“保增长”的一端。

2009年新开工项目涉及的投资规模高达29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0%。2010年新开工增速到2010年7月为止仍然高达29%,而这是在2009年翻一倍的高基数上的再次增长。即便未来房地产投资热情或许会冷却,但中国的高投资在未来数年也难退下来。

当下实体真的缺钱吗?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2009年,企业部门从银行借出的钱超出其投资实际支出累计已经高达万亿元。

再看看银行体系如火如荼的表外腾挪。在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下,信贷资产腾挪活跃,2010年1~4月,信托理财产品发放金额高达万亿元。

再加上正规渠道要放出的万亿元的核定信贷规模。2010年供实体支用的资金规模绝对不在2009年之下。

要想防止短期的所谓“二次探底”,很简单,只要稍稍放开平台和房地产的行政管制就可以了。但除了这两个原本就极度扭曲的方向之外,中国其他部门长期增长的动力早在2007年就开始渐次枯竭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过往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正在消失。

一是劳动力红利。一般而言,经济体一旦越过“刘易斯拐点”①,劳动报酬就会加速上升。而中国工资的快速上升似乎比人口结构的“刘易斯拐点”还要提早了四五年(学者测算中国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要发生在2015年后)。个中缘由,只能是泡沫经济吞噬掉了上天赐给中国的这一禀赋。

超发的货币大量涌向资本品,土地和地产价格近年来急剧上涨,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也随之上涨,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却在下降,而且已经达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这当然就会倒逼工资上涨。这些都是相对的,务工成本上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上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价格必然也会趋势性地上涨。

反过来工业的利润则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流出,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上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二是市场化改革所累积的制度红利被近10年越来越强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消磨殆尽。国家越刺激,私人资本生存得越发艰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